爱看书吧

正文 第226节(第3页/共5页)

二号人物,势力要比伊东大的多,井上毅就是天皇亲政的支持者。

    虽然井上毅病故,但是支持井上理念的伊藤派人员并没有消失,比如伊藤派的中坚金子坚太郎,就是井上毅的追随者,而另外两位中坚人物:伊东巳代治、末松谦澄则对井上毅构思的枢密院职能抱有极大的期待。

    虽然伊藤博文对外宣称枢密院是自己的发明,但实际上伊藤博文指的是当前日本所设立的枢密院,他之所以如此强调是为了否定井上毅所设想的参议院职能,井上毅在完成宪法草案之后就向伊藤博文提出,应当把制定宪法的临时机构长期化,作为天皇亲政的咨询机构,该机构的作用是协调各省部,或者行政部及司法部的矛盾。

    但是伊藤博文却把新设立的枢密院定位为,在政府和议会之间,就宪法相关的预算和会计争议做出裁决,而天皇的咨询机关依旧是元老院,以避免枢密院和元老们产生对立,从而使得宪法草案无法通过。虽然在数年后元老院在议会成立后被取消,但元老理政的权力并没有被动摇。

    伊藤博文提出的天皇机关说,其实就是试图在天皇亲政和元老理政之间进行调和,避免支持天皇亲政的少壮派官僚和元老们发生正面冲突。林信义今日和他的谈话,恰好击中了伊藤博文心中最为担忧的事情,就是伊藤派内部对于天皇亲政和天皇机关两说的分歧,虽然伊藤派内部主张天皇亲政的人员并不多,但是支持天皇机关说的人并不反对扩大枢密院的权力,从而凌驾于政府和议会之上。

    伊东巳代治不肯加入政友会,试图让伊藤派继续留在长州派内,并联合山县劝说伊藤退出政友会,接过山县枢密院议长一职,就是试图重新定位枢密院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毕竟在山县和黑田等内阁的期间,为了防止伊藤派通过枢密院干涉政府事务,这几届内阁都极大的削弱了

    枢密院的职权,特别是把审核预算的权力交给议会后,枢密院实际上除了名义上的天皇咨询机关外,已经没什么实际权力了。

    而随着第一代枢密顾问官的年老病退,第二代以伊东巳代治、金子坚太郎等具有留学背景的精英,实际上使得伊藤派在枢密院内的势力更盛,因此试图重建枢密院地位的呼声在伊藤派内就很高,而想要提高枢密院地位,天皇亲政说就不可避免的被更多人接受了。

    伊藤博文试图让派系转向政党政治,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重建伊藤派的共识,因为政党政治对于天皇亲政说是不那么的迫切的,但是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派内主流的反对,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了政友会党首的职位。

    林信义今日这一说,实在是戳破了伊藤派内隐藏的最大危机,这个时候伊藤博文对于强迫林信义支持伊藤派的意愿就小多了,因为伊藤派自己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让林信义进入伊藤派的核心,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矛盾的激化,从林信义在海军中的作为来看,他可不是那种顾全大局的人,所以伊藤派内部要是不能统一共识,就压制不住这个政治上有着极大欲望的后起之秀。

    伊藤博文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成为伊藤派助力的林信义,而不是一个挑起伊藤派内斗的活跃分子,面对林信义已经表明的立场,他自然不得不后退了。

    不过,虽然在令林信义进入伊藤派一事上伊藤博文做出了退让,但是在政治倾向上,伊藤博文并没有停下试探,之后他就把谈话转向了关于朝鲜地位的问题。

    伊藤博文虽然已经准备卸任朝鲜总督一职,但是对于朝鲜总督的后任人选还没有下定决心,这个决心就是把朝鲜总督交给军队还是文官,交给军队实质上就是选择了武力吞并朝鲜,交给文官则是继续使用文治来同化朝鲜。

    不过伊藤博文在朝鲜任职期间已经意识到,试图在文化上同化朝鲜人,实际上很难行得通,因为他对于朝鲜上层的拉拢并没有解决朝鲜民族的反日情绪的高涨,既然他自己都做不到,他很难设想还有其他什么文官能够比自己做的更好。

    但是把朝鲜交给陆军,很有可能助长了陆军对外扩张的欲望,这对于试图把国家政治的重心从战争转向国内建设的国策来说又是不利的。伊藤博文是认同海军当前的立场,就是日本的对外扩张已经达到了现在国力的极限,现在日本需要的埋头于国内建设,以增强自身的实力,而不是继续向外寻求战争。

    朴茨茅斯和议虽然没有成功,东亚三国和平协议最终取代了朴茨茅斯和议,但是朴茨茅斯和议实际上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于日本对外扩张的容忍限度,东亚三国和平协议不过是在这基础上的相关各方的立场调整。

    从朴茨茅斯和议的谈判过程来看,国际社会压根不允许日本在东亚大陆上获得太大的利益,朝鲜半岛实际上就是国际社会给与日本的大陆扩张的底线。所以陆军的大陆政策也好,海军的海洋政策也罢,实际上都脱离了日本国力的幻想。

    海军能够清醒的把增强国力放在第一位,自然是得到了伊藤博文的认同,特别是在武汉这个中国新的政治势力的崛起,使得伊藤博文也感受到了东亚政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今后的东亚不再是先觉醒的日本对于未开化的东亚民族的征服,而是同样开始觉醒的中国和日本的竞争。

    虽然日本凭借着明治维新比中国人领先了几十年,但是凭借着中国庞大的体量,觉醒过来的中国要比日本显得更加快速的融入了世界秩序。日本人花费了几十年,才让欧洲承认日本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从而有了列强的身份,但是中国才刚刚觉醒一部分,就已经重建了亚洲秩序。

    不管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东亚现在的秩序实际上已经不能绕过中国而完全由国际社会来决定了,过去决定东亚秩序的是位于北京的各国公使团,只要公使团做出了一致的决定,那么也就意味着东亚秩序做出了调整。

    本次战争的爆发,实质上就是俄国对于东亚秩序的挑战,而不是日中和俄国之间的独立对抗,但是战争结束的时候,决定东亚新秩序的权力却从北京公使团手中转移到了中国人手中,英国不能忽视中国对于英属印度的巨大影响力,德国需要中国在东方牵制英法的力量,而俄国不得不承认中国支持的远东共和国是合法的,日本能够捍卫的也只有在朝鲜的统治权。

    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就从辛丑事件任人宰割的对象,再一次变为了东亚秩序的制定者,其凭借的正是中国巨大体量带来的巨大能量,哪怕武汉只能整合中国一部分力量,这股力量已经在东亚压制住了该地区的任何对手。

    除非各国再组建一次辛丑联军,那么说不定还能让中国再一次屈服,毕竟现在的中国终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难以和具有大量工业的列强们的联军对抗,但是在本次战争和欧洲爆发的法德矛盾,针对中国组建新的联军已经不可能了。

    俄国的新政府正把注意力集中于国内建设,在对外事务上采取了收缩姿态,英国和法国为了应对德国的挑战,也正把力量集中于欧洲,德国人正利用和武汉的合作,积极的扩张德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不可能再联合起来组织一支大军远渡重洋来制裁中国。

    而日本在这样的国际秩序的变化下,也需要重新调整对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定位自己在国际秩序中的位置。伊藤博文认为,伊东祐亨、山本权兵卫两届海军内阁对于日本的定位确实是稳健的,至少要比一味扩大军队力量的陆军和支持战争的财阀们要现实的多。<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