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18节(第5页/共5页)

nbsp;   所以周学熙主张搏一搏,在农民造反之前先把重工业搞出来,说不定就能挺过去呢?

    至少,比现在看着武汉一日千里的发展,而北洋这边只是修修补补的稳定局面强多了。

    周学熙的恐惧,袁世凯自然也能感受得到。

    虽然他对于武汉控制下的地区全面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是作为一个河南人,他对于被武汉占据的河南地区的变化还是有所耳闻的。

    凭借着京汉铁路和陇秦豫海铁路的修建,原本只是占据了河南中路的武汉势力,已经把自己的控制力扩展到了河南全省,现在北洋只能沿着黄河旧河道加以布防。

    而清末以混乱著称的中原之地,在武汉势力进驻之后开始变得有序了起来。

    清末河南地区之所以社会秩序大坏,一方面是黄河改道导致了河南地区的水源不足,农业生产大受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捻军在中原之地沉重的打击了地方官府体系,使得地方乡绅势力做大,袁世凯家族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而武汉势力进入河南之后,一边打击地方士绅地主和剿匪,重新分配土地鼓励生产;

    一方面则是大建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及水利工程,这些经济发展手段极大的缓和了地方上的社会矛盾,从而让地方上开始恢复秩序。

    比如,1906年武汉刚刚派兵进驻河南地区,就开始扩大平顶山煤矿的建设,并开始筹划舞阳钢铁厂的建设。

    到了1908年,舞阳钢铁厂所在的地方就兴起了一座新城,建设舞阳钢铁厂及附属工程的人员已经达到了十万之多,这种效率在前清时是不可想象的。

    哪怕是现在取得政权的北洋,也难以如此高效的动员起这么大的资源和人力,在短时间内就把一个设想变为现实。

    袁世凯并不是不接触实务的官僚,事实上他能够出头就是靠着实干,所以他很了解想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遇到多少扯皮的问题。

    哪怕是北洋新军这种在朝廷全力支持下的军队建设,光是为了解决军饷及营地建设,就花去了袁世凯及其幕僚的大部分精力。

    而能够把北洋新军练成,其实还多亏了八国联军入侵,把武卫军系统给打烂了,北方能用的军队就剩下北洋新军。

    所以朝廷才不得不捏着鼻子同意了袁世凯的扩军计划,否则北洋军依然不能成为一支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军队。

    从1895到1902年,袁世凯足足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支军队的组建,就这速度已经让大清上下称赞他为能臣了。

    反观武汉,04年湖北新军还不被北洋骁将们放在心上,06年北洋军上下认为武汉军不可小窥。

    对俄战争开启的时候,北洋军已经承认自己不如武汉军有朝气了。

    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北洋军上下认为,两军开战的话,他们大概也就能够保卫北京一个月,这还是建立在武汉不偷袭的情况下。

    从1904年到1908年,武汉军队不过用了4年就完全脱胎换骨了,再加上舞阳钢铁厂这种搞建设的能力,袁世凯很清楚,周学熙说的坐以待毙是个什么意思。

    他现在倒是有些理解李鸿章暮年时的心态了,不做裱糊匠,局面只会烂的更快,因为改革可不是砍自己的手脚就够了,而是要破腹换心,整个推倒重来。

    所以劳工党能干的事情,北洋确实干不了。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反而感受到了孙文这些革命党人的好处了,虽然孙大炮在革命口号上喊得很是激进,但至少不会在现实里给他很大的压力。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