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19节(第1页/共5页)

    他若是不想听孙大炮的口号,还可以选择武力破局。

    毕竟历史上有过结论,天子乃兵强马壮者为之。

    就孙文拉出的那些会党武装,凭什么和北洋军争夺天下。

    所以,袁世凯即便知道英国人不希望他和日本人走的太近,但是面对日本人抛出的橄榄枝,他还是迫不及待的接住了。

    虽然从世界大局来看,英国才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但是英国要布局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不可能把力量全部放在东亚。

    特别是西藏战争的结果,也让袁世凯对英国陆军失去了信心,相比之下日本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只要日本不索要满洲的主权,那么袁世凯倒是不介意用一些经济利益交换日本的支持。

    毕竟在战争之前日本就是北洋最大的支持者,北洋军中的日本陆军顾问远远超过了其他列强的派出人员。

    在德国倒向武汉之后,阻碍北洋和日本关系的最大障碍也就消失了,袁世凯不愿意在日本和德国之间选边站,所以始终不肯完全的使用日本军械武装北洋军。

    但是德国对于武汉的大力支持,和购置德国军火在贷款上遇到的障碍,德国人不肯给出优惠贷款,而英国和日本不愿意贷款给北洋购买德国军火,使得袁世凯终于向英日同盟靠拢。

    这一次日本提出的东亚和平建议,更是让他增强了对日本的信赖。

    于是面对英国人对日中和解的质疑,袁世凯召集了北洋军政大员进行了商议,最后大家都认为对英关系需要维护,但是不应当对英国人提出的建议当成圣旨来办。

    段祺瑞就直白的表示道:“想要保住朝鲜的是武汉又不是我们,我们对于朝鲜半岛并没有什么企图,只要日本人不进窥满洲,那么日中和平自然是于我有利。”

    “而且,中日和解之后,武汉就不能再煽动民众逼迫中央和日本交恶。”

    “虽然武汉占据了北满,但是日本从朝鲜半岛和海上进攻中国最合适的路线都在辽东半岛上。”

    “也就是说,日中交恶,南满必然会成为主战场,这不是拿我们的损失去增添武汉的人望吗?”

    “所以我是支持中日和解的,至于英国人,他们整天想着让我们这些黄种人内斗,这样才会对他们俯首帖耳,要是全听他们的,我们才是真傻子…”

    段祺瑞的发言得到了北洋军方的一致认可,这些军人们不愿意和日本人交手,他们觉得如果能够让日本和武汉打起来,才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

    至于政府官员方面,留学生领导的外交系统则不完全赞成军方的意见。

    他们认为当前的国际秩序就是英国领导的欧洲中心主义,日本在国际秩序中连发言权都没有,违背了英国人的指示去和日本接近,要是日本那边受不住英国人的压力放弃和解怎么办?

    以徐世昌为代表的内政官员则在双方之间采取了折中主义,徐世昌这样主张道:“公开反对英国人的建议显然不可取,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日本会站在哪一边。”

    “但如果英国人只是私下提出建议,那么我们倒是不必完全服从,可以坐观形势进行决定。”

    “所以,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东亚和平建议,首先我们要确定日本人愿意为和平付出多少,至少这不能是一个口号;其次就是英国人的反对到底有多激烈,如果英国人不能公开自己的主张,那么我们自然也不必公开的回应…”

    徐世昌的建议显然最得袁世凯的心意,不过虽然是观望形势,但北洋上下的立场几乎还是希望能够落实中日和解,以消除日中冲突的风险。

    在北洋众人看来,即便是这一次的对外战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这实际上并不是中国的胜利,如果没有英国、美国、日本的支持,那么光凭中国一家的力量,怎么扛得住俄国陆海军的联合进攻?

    所以对于中国民众因为这场胜利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北洋上下都没有往心里去,他们依旧秉持着前清时的心态,就是国事和民众的意志无关,只是取决于上位者的决断。

    不过,不管如何,北洋上层总算是统一了意见,因此北洋政府难得的和舆论保持了一致,对于东亚和平表现出了极大的期待。

    中国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东亚和平的积极回应,反馈到了日本又极大的促进了日本民众对于东亚和平的期待。

    705

    在中国方面的正面回应下,日本舆论对于日中和解以解决朝鲜问题抱有了极大的期待,也因此舆论对于军缩案表示了支持。按照一部分日本政商精英的看法,只要东亚和平能够达成,那么把军费开支从政府开支占30-33%的比例下降到25%以下,对于经济就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不算战争支出,陆海军的日常支出已经达到了2亿日元上下,这和十年前只有八九千万日元相比,可谓是翻了一倍还多。不过增加军费是为了保卫日本的国防安全,在俄国人的压力下,国民虽然忍受着高额的税收,但也不得不接受军费不断增长的现实需要。

    只不过国民把忍受高额税收的痛苦转嫁给了俄国人对日本的威胁行为上,而不认为这是陆海军借助战争威胁给自己增加预算的私欲。但是这场对俄战争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可是俄国人却不肯按照国际准则承认战败并给出补偿,这使得最为支持战争的平民都对以战养战的设想失去了信心。

    事实上陆军一些将领在战前极力鼓吹对俄作战,对着国民信口开河的承诺,要让俄国签下和马关条约一样的协议,可是在战争后期却又大谈以胜求和,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言论,确实让不少支持陆军的民众破防了。

    海军对于这场战争一直表现的比较谨慎,毕竟海军对于和俄国海军的作战并不抱有信心,大海上可没有什么地理优势,而海军要是在战争中损失太大,日本压根不能补充海军的损失,不管是熟练的操舰人员或是军舰,这是日本对于列强的明显劣势,俄国虽然在欧洲不以海军而著名,但俄国毕竟是列强之一。

    所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