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伊藤面对这位亲密友人时还是很放松的,森泰二郎很少插手政治,他更类似于为伊藤放松心情的门客角色,因此伊藤在他面前比较坦诚,而不是如其他心腹那样,说一半留一半。
因此他随口向其说道:“我原本以为,林信义在海军内部发展的已经很快了,在西乡去世之后,他居然还能获得这么多海军高层的支持,从而左右了海军的路线问题,可见我还是小看了他的才能。但是今天我才发现,他不是左右了海军的路线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了海军的大脑,否则就不可能让小川、原这些大臣认可他代表海军的地位。我的眼光确实不如西乡啊,我不应该对西乡松口的。”
森泰二郎对于伊藤发现和培养林信义的经过还是清楚的,他觉得伊藤其实没做错什么,毕竟元老们那个不在寻找和培养年轻人,以挑选自己政治上的继承者,林信义其实只能算是伊藤看好的年轻人之一,这样的年轻人哪年不发掘十个八个,只不过林信义的出色,使得其他优秀的年轻人都黯然失色了而已。
?第685章
第685章
面对伊藤的懊恼,森泰二郎不免劝慰道:“明公其实也没做错什么,当初西乡比明公的选择少的多,所以才更愿意下重注,而林信义当年的出色在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谁会想到他在军事和政治上有这么出色的天赋呢。”
伊藤博文其实就是感慨一下,正如森泰所言,当时的林信义确实表现出了对国际形势敏锐洞察力,但毕竟还只是一名少年,其未来是否能够把这种天赋保持下去并发挥出来,其实还有待观察。像他这样的人物,见到的出色少年实在是太多了,但这些出色的少年真正能够成长起来的,其实并不多。
空有天赋而没有过人的意志,那么这种天赋很快就会被挥霍掉,最终成为普通人的一员,甚至还不如普通人,毕竟天才面对的诱惑要比普通人多的多,大多数天才都出身贫寒的环境,是因为他们受到的诱惑比较小,而不得不依赖自己的天赋去改变生活。
就如伊藤自己,年少时因为贫穷,所以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看书上,可到了功成名就之后,他实际上已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享乐而非学习上。可以说,伊藤自己都觉得,他在40岁之后就一直在靠着经验而非对世界的新认识去处理各项事务。
40岁之前,伊藤主要依赖于自己的主见而判断,40岁之后则往往依赖属下的分析而加以判断,这也是井上毅去世之后,伊藤在政治制度上的革新工作就陷入停滞的原因,因为没有了井上毅这个西方法律制度研究的专家,伊藤也难以对当前的体制有所创新。
比如今年正在编订的皇室典范,本质上是对钦定宪法的补充,但是皇室典范的内容几乎就没什么新意,只是对皇室继承的传统加以制度性的说明,但并没有明确天皇权力的使用方式,严格来说这个钦定宪法的补丁依然是不完全的。
为什么钦定宪法需要打补丁,因为钦定宪法中天皇拥有统治国家的所有权力,不受任何约束,所以皇室典范的修订意义在于,如何约束天皇这种近乎无限的权力,从而避免天皇承担政治责任,导致皇室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这一问题其实在井上毅生前就已经提出了,只是井上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井上去世之后,伊藤博文也依然没能找到解决天皇拥有无限权力所带来的无限责任的问题,他只能要求天皇不使用统治权,从而避免承担起政治责任。
为什么要避免承担政治责任,因为打开国门之后的日本人,了解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内战历史后,特别是对照了近邻中国光绪失去帝位的经历,这里主要指的是日清战争期间主战的光绪帝在战后被慈禧太后联合保守派夺权的经历。
日本的政治家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做出政治决断的人必然是要承担起政治责任的,不管你用什么口号去美化政治人物做出的决断,又或者向百姓灌输臣民的意识,当政治判断错误导致大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后,这些利益受损者就会产生对决策者的怨恨,时机一旦成熟,决策者就必然会遭到清算。
所以当钦定宪法把日本规定为特殊的天皇制国家,把权力集中到天皇一人身上,那么天皇的一言一行,就必然会对国民的切身利益产生影响,而天皇的主张一旦形成文字变成法令下发,利益受到损害的国民自然就会把怨恨集中到天皇身上。
伊藤博文主张天皇统而不治,就是把责任推给内阁,即国家大政都是内阁借天皇的名义发布的,因此政策上出现问题自然是内阁的问题,如果人民表示不满,那么天皇就可以下令解散内阁,从而解除民众对于国家的不满。
简单的讲,伊藤博文和井上毅把天皇当成了国家的刹车器,当政府和国民发生了严重对立时,天皇作为最高权力者,可以以其身份做出裁决,从而避免爆发国内革命。比如倒幕战争爆发之前,如果天皇有权力解除幕府将军的职务,那么这场战争就不必爆发,只要重新任命一个新幕府将军就好。
但是失去了井上毅这位宪政研究上的天才,伊藤已经很难完成约束天皇权力的制度创新了,有贺长雄虽然也是出色的法律专家,但他缺乏井上那种政治上的天赋,因此压根拿不出井上那种平衡政治的法律意识,他只能解释法律的由来而已。
所以,正如森泰二郎所言,伊藤一直都在发掘年轻人才,对于他来说,林信义也只是数百出色年轻人才中的一员,他本就是想要通过放养的方式去观察这些年轻人是否能够成长起来,只不过林信义长的太快,以至于他都来不及对这株树苗进行修剪的工作,对方已经突然长成了大树。
想到这里,伊藤不由叹了怄气说道:“我只是想要在海军钉下一颗钉子,并不是要送海军这样一份大礼啊。早知道他有这样的政治才能,我是断然不会让他进入海军的。”
一直跟在伊藤身边的森泰二郎还是能够理解他的想法的,林信义的出色在于能够以这样的年纪把握住了海军的方向,这确实是一种极为出色的政治能力,但是对于伊藤博文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糟糕的的结果,因为在日清战争结束之后,伊藤都在试图约束军部的力量。
他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伊藤抱怨山县在政治上的短视,为了长州派和陆军的一己之私,而不愿意为皇国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家体制。伊藤所主张的稳定的国家体制,其实就是想把军部纳入到政府的控制之下,但是军队的统帅权问题已经在钦定宪法中作了规定,即便是伊藤博文也很难光明正大的要求军队服从于政府,他只能制造某种先例,从而让政府有例可循,比如伊藤担任朝鲜总督时把朝鲜驻军纳入了总督的命令之下。
一个山县已经让伊藤头疼不已,现在海军出了更为年轻的林信义,这显然让伊藤更感头疼,好歹山县和伊藤都是同时代的人,两人还能继续牵制下去,但是林信义就实在太年轻了,等林信义真正走到海军的领导者位置时,伊藤和山县估计都不在了,那么谁来制约这个控制了海军的军界领袖?
森泰二郎识趣的保持了沉默,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是伊藤的政治顾问,他只是伊藤在文学上的顾问,因此聊一聊天倒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