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没啥,不过是为了让伊藤能够理清思路,但是给伊藤做出什么政治上的建议就过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不懂装懂只会引来伊藤的反感,所以不如沉默。
伊藤博文也确实没有在意森泰二郎的突然沉寂,借助和森泰的交谈,他终于明了了自己内心的担忧,实际上他担忧的是海军在政治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过去他一直都在试图削弱陆军的力量,不管是拉拢海军或是拉拢陆军中的泛长州派,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陆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他其实并不担心山县和西乡对于陆海军的统治力,他所担心的是这些军人打着军部的旗帜对政府指手画脚,西南战争之前的西乡隆盛一系就是如此,山县有朋之所以能够独掌军部大权十几年,就是山县是主张军人不得干政的,为此山县还将反对出售北海道官产的将领赶出陆军。
但是在日清战争之前,军部打着国防的名义对政府政策采取了干涉,当时的日本不打对外战争就要打内战了,因此伊藤也不得不站在了军部的一方逼迫政府在军队扩张问题上做出让步。但是日清战争结束之后,山县提出的大陆政策,把目标从朝鲜半岛扩大到了满洲地区,这就使得日本有可能和俄罗斯帝国正面冲突,这个时候伊藤就感受到了军部不受控制的危险,因此他才决然的投向了民党政治,试图利用民党政治来打压军部主导的藩阀政治。
西南战争给日本的上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连伊藤博文自己,也把阻止下一场西南战争视为了政治的首要任务。在他看来,随着军部势力的膨胀,山县为首的长州派很有可能走上西乡隆盛的道路,把军队视为了长州派的私军,从而和政府发生对抗,一旦出现了这种局面,那么40年的维新成果就等于白费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场内乱之后日本该往何处去了。
林信义如果只是站在海军的立场对陆军有所牵制,那么伊藤自然是乐意看到的,这其实就相当于过去儿玉源太郎扮演的角色,只不过一个是在陆军内部,一个是在海军。可林信义今次插手政治的行为,就让他感到了警惕,这简直就是山县的翻版。
但是仔细的考虑了一番后,伊藤发觉自己现在还真的拿林信义没办法,因为他还不能把手伸入到军中去处置一名军官,而现在的海军严格来说还是他的盟友,因为他也需要日中和平,从而解决朝鲜的叛乱问题。
虽然他对于朝鲜总督的职位已经没有什么留恋,但他也希望能够在安定朝鲜局面之后再卸任,否则就等于是狼狈逃回了。而当前安定朝鲜的关键不在于打消朝鲜内部的反日情绪,而是如何阻止外部力量对朝鲜反日力量的支持。
现在支持朝鲜反日势力的外部势力主要是两个,一个美国人,一个是中国人,美国人是民间自发的行为,通过和美国政府的交涉,伊藤认为美国人最终还是会做出退让的,毕竟美国人在菲律宾干的事并不比日本人在朝鲜干的事更好。
唯一的问题在于中国,和朝鲜半岛有着陆地边界的中国,不是能让日本轻易封锁边境的陆上邻国,只要中国人愿意支持朝鲜的抗日势力,那么朝鲜的北部山区对于日军来说就是噩梦,因为日本没有能力在朝鲜北部山区和有着外部资源输入的朝鲜义兵长期周旋下去。
假如中国还是过去的满清政府,那么日本倒是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迫使中国人放弃对朝鲜抗日分子的支持。可是这一场战争同样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在对俄战争中中国人确定了自己对于满洲的领土主权,同时也对侵略满洲及朝鲜半岛的外部势力表现出了不满。
在中国的民间舆论上,支持朝鲜王国的独立声音已经成为了主流,这在满清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满清时代的中国连满洲和外蒙都保不住,谁还关心朝鲜半岛的归属。而这场战争让中国人重新确立了对外蒙及满洲的主权外,还激发了一个大陆国家对陆权的控制欲望,即中国人认为日本不应当在大陆上占有任何地盘,就和中国人认为俄国人的边境应当在贝加尔湖以西一样。
在中国人看来,俄国人把势力延伸到贝加尔湖以东,日本人在大陆上占有地盘,最终都会产生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欲望,因此俄国和日本一旦表现出这种扩张欲望,实质上就是宣布了和中国的敌对。所以中国人支持赤塔共和国,阻止彼得堡出兵平息赤塔共和国的叛乱,又在朝鲜北部支持反日势力,以阻止日本吞并整个朝鲜半岛。
就算是在滨海边疆区,中国人也在携手当地的原住民、俄罗斯移民,对日本商人展开了经济上的封锁,显然中国人并不认为该地区今后会归于日本治下。中国人的国力其实并没有比辛丑之变时更强大,但是中国人的扩张意识却不是当时可比的。
义和团运动时,满清上层的精英只不过想着让列强势力退出华北地区,从而维系自己在核心地区的统治,满清上层和中国的普通人只是想要回到过去的生活,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和列强争夺什么地区控制权。而今天的中国人,则是很明显的在争夺东亚大陆的陆权,他们对于满洲及远东地区的开发是开放性的,但是却强调中国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力。
正因为中国人表现出的这种陆权控制意识,所以日中之间就没法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让中国人放弃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正如山县所主张的,朝鲜半岛是日本的生命线,那么中国人认为朝鲜半岛也是满洲的生命线,所以双方就不可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真正的共识。
就陆军方面而言,发动一场新的对中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正陆军的大陆政策本就是要和中国开战的。但是就当前日本的内外局势,伊藤很清楚现在的日本经不起又一次大战,日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恢复国力的和平时期,而不是一场战争。
这也是他站在海军这边的原因,至少海军的主张缓和了日中矛盾,海军的南下战略虽然令日本站到了英法这些西方列强的对立面,但是海军至少没有拿出和西方开战的计划,这就意味着海军的南进战略不会引发一场大战,至少目前是不会的。而支持陆军的话,很可能短期内就会引发朝鲜北部地区的日中战争。
这不仅仅是伊藤的判断,宫中也是这么看的,天皇把他叫回来,就是为了压制陆军的战争欲望。这场对俄战争的损失和日比谷烧打事件,都让宫中对继续战争失去了信心,因此宫中对于海军的东亚和平方案更为重视。
在这种时刻,他想要动林信义,恐怕是难以得到海军的认同了。思考再三后,伊藤决定还是和林信义当面谈谈,至少他要了解林信义究竟要做什么,才好下判断。
接到了伊藤博文邀请的林信义,虽然感到有些惊奇,但还是按照时间约定赶去了伊藤府邸。他其实也有些预料,在小川宅邸发表了代表海军的主张后,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但这个时候正是不进则退的时期,他要是不代表海军明确立场,那么山本权兵卫未必能够整合内阁意志推动变革。
山本作为海相在海军中确实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但是出了海军他和刚晋升大臣的小川平吉、原嘉道这些人一样,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而山本内阁的政治路线是海军拟定的,还不是山本权兵卫自己的想法,这就使得山本首相更加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去推动相关的改革,所以林信义才会亲自出手向五位新技术官僚出身的大臣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