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中林信义反复提到这一理论,最终还是把他们给说服了,毕竟和陆军的大陆政策,政友会的政党政治相比,至少林信义的这一理论还是解决了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的站位问题。
即便是打赢了日清战争,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尴尬的,英国人或者对中国可以高看一眼,因为中国可以帮助大英帝国补上世界拼图的最后一块,事实上一个衰落但依旧可以维持地区秩序的中华帝国才是英国所需要的,一个全面学习西方并成功挑翻了地区霸主的日本,反而是英国人所不乐意看到的,这意味着东亚地区将会陷入长期的混乱,从而让英国无法以最小的力量平衡该地区。
只是日清战争本就是英国外交玩脱了的一个例子,大英帝国的外交看起来缔造了大英帝国的辉煌,但实际上大英帝国的外交常常都会玩脱线,只不过大英帝国仗着自己是海洋帝国的优势,一时的挫折还可以通过后撤来做重新调整,大陆帝国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陆上战争一旦失败一次,几乎陆军的力量就很难回到巅峰了。
克里米亚战争、阿富汗战争、布尔战争和日清战争,实际上都是英国外交失误引发的战争。英国扶持日本是为了给满清制造一个对手,但是英国人没想到满清居然如此腐败,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下场干涉之前,满清已经投降认输,一度刺激了欧洲各国在东亚的野心,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如果不是日清战争破坏了东亚秩序,那么英属印度政府就不会急着把西藏纳入控制之下,从而引发了西藏战争,极大的刺激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英日同盟的建立与其说是英国支持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倒不如说是英国人为了避免和日本爆发战争,不得不用同盟协议约束日本的对外扩张。
所以,日清战争之后,日本人觉得自己终于搭上了列强的末班车,从此可以脱亚入欧,跻身于欧洲秩序之内,但实际上英国人并不承认日本在欧洲秩序之内。所谓在欧洲秩序之内,指的是日本可以和欧洲各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可以自由的选择立场,但实际上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只是把日本视为东亚地区的奥斯曼帝国,承认日本的独立地位,但并不认可日本有自由外交的权力。
所谓的自由外交,是指欧洲小国有选择中立的权力,这种权力为大国所保证,但是日本显然是没法享受到这种大国保证的,这就是为什么二战爆发时,美国一定要逼日本入局,而不是将其搁置一边。
日英同盟并没有让日本获得同欧洲各国平等的地位,日本只是被视为了大英帝国的附庸,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日本的外交就找不到定位了,日本人以为自己可以开展独立的外交,但是欧洲各国却把日本当成了没有独立判断能力小孩来看待,他们只关心大英帝国在东亚的立场,丝毫不关心日本在东亚的立场。
小村寿太郎之所以积极的推动陆军打这场战争,其在对俄作战的立场上要比山县等陆军将领更为坚定,就是小村已经认识到,如果不击败一个欧洲国家,日本在东亚的地位就没法得到欧洲各国真正的认可,大家此时对于日本的看法,不是击败了清帝国的日本,而是在三国干涉下被迫退让的日本。
日本外交上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使得进入政府任职的小川平吉、原嘉道、安部矶雄不得不接受了林信义的理论,因为和小村外相所主张的,只要打败一个欧洲国家就能真正让日本成为欧洲国家一员的说法相比,林信义摧毁当前世界体系重建新国际秩序,显然更能让日本占据主动权。
而在战争后期,英美法对于俄国的偏袒,让日本为了这场战争负债累累却一无所获,不仅没有从俄国身上获得足够的赔款,欧洲各国对于日本也没有如小村所言的认可,这个时候鼓吹脱亚入欧的精英们都已经不能把这个幻想继续做下去了,林信义对他们主张的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想法,自然就成为了他们唯一可选的外交理念。
当然,对于高桥是清和若槻礼次郎来说,林信义的这番话还是相当令他们感到震惊的,特别是后者。从机关中一步步晋升的若槻礼次郎,更畏惧体制,而当前的国际秩序正是英国人所构建的,反对这个国际秩序就是在反对大英帝国,大英帝国是能够反对的吗?这就和他从来也不敢想反对天皇的问题是一样的。
而高桥的心脏就稍稍强大一些,虽然他对于英国的实力有着一种绝望的认识,他觉得日本即便花上一百年也不太可能赶上英国本土的那种繁荣,但高桥至少还是思考过如何让日本的经济发展能够向英国接近的。
因此在林信义提出了解决办法,而不是仅仅喊口号要打倒英国的全球殖民体系后,高桥还是很快的冷静了下来,同对方探讨起了从内部瓦解大英帝国全球殖民体系的可能性。
不过很显然,只是在伦敦短暂生活过的高桥,实在不是在印度搞过革命的林信义对大英帝国有更深刻的认识。高桥最熟悉的西方国家实际上是美国,对于欧洲国家他有着和一般美国人类似的看法,欧洲才是文明的根源,美国不过是欧洲文明辐射的蛮荒大陆。
高桥很快就意识到,林信义对于大英帝国的核心英属印度的了解,甚至已经超过了英国人自己,至少他从英国朋友那边从来没有了解过如此清晰的英属印度情况。不管林信义是如何搞到这些情报的,高桥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林信义的反英国全球殖民体系的主张,是建立在确实可靠的调查而非个人妄想上。
高桥于是只能表示道:“虽然我不能判断林中佐对于英属印度的这些社会问题的表述是否正确,但被压迫的殖民地主体民族对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显然是存在的,我不否认印度民族有起来反抗英帝国的理由和行动。
但是大英帝国的劳工阶层,主要是英国境内的劳工阶层,我们究竟该如何让他们起来反对英帝国呢?按照道理来说,正是大英帝国的存在,才使得英国的劳工阶层过上了比殖民地民族更好的生活,一旦失去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英国的劳工阶层难道不会比现在过的坏吗?”
林信义则并不认同的的反驳道:“英国的劳工阶层过的并不比殖民地民族更好,虽然在生活待遇上英国的劳工阶层确实比印度劳动者好,不论是工资数额或食物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英国的劳工阶层确实更占优势。
但是资本家并没有支付超出劳动者付出劳动价值以上的报酬,事实上资本家给与工人阶级的报酬永远是低于劳动价值的。哪怕是工人工资最高的美国,所以我们不应该拿英国工人和印度工人的所得进行比较,而应当分析英国工人付出的劳动,到底拿到了多少报酬。
从目前的社会资料来看,英国的资本家因为不愿意更换早期投入巨大的蒸汽动力机器设备,因此英国工人阶级的工资增长水平完全不及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后发的工业国家。也就是说,英国资本家为了能够在市场上和德国、美国商品展开竞争,他们对于工人阶级的压迫其实要比美国、德国这些后发工业国更加的严厉。
而即便是工资比英国工人高的美国和德国工人,在生活条件上也依然不能和英国工人相比,这是因为英国通过对全球殖民地的经营,从海外殖民地进口了大量的廉价农产品,即在工资不增长的情况下降低了工人的生活支出。
美国虽然自身是农业大国,但是其设置的高额关税使得美国工人阶级在食物之外的商品上不得不忍受更高的支出。德国工人阶级是三国中待遇较差的,因为德国本土实施了对农业的保护,因此德国人不能获得较为廉价的食物。
由以上三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支出和劳动收入的分析就能看得出来,工业国的工人阶级同样被资本家无情的压迫着,英国的海外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