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108节(第3页/共5页)

不看好,因为清政府把太多的政治势力排斥在外,把所谓的良绅纳入了国会之内。在日本人看来,这个所谓的中国国会并不能代表中国各方势力,也不能代表国民,只不过是一群对朝廷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但是所谓的良绅是因为屈服于朝廷的权威,而不是说他们对满人抱有多大的忠诚,当武汉表现出自己的力量,而北洋又开始远离朝廷后,这些良绅们立刻就倒向了武汉。于是,清政府顶着各地开明士绅和革命派骂名组建的国会,现在却成为了武汉对抗朝廷的地方,这确实相当的讽刺。

    不过日本人很快就没法看热闹了,因为这个国会很快就成为了令他们感到头疼的一个存在。首先袁世凯把邀请日本参战的议案交给了国会审核,结果国会一直拖到了日本向旅顺口发起了偷袭,才匆忙通过了这样一个对日本参战的声明。

    “…满洲和关东州、乌苏里江以东海岸皆为尼布楚条约所规定的中国领土,我国对这些领土上所居住的平民负有保护责任…我国能够理解俄罗斯帝国对日本帝国所抱有的那种敌意,也能理解日本帝国向俄罗斯帝国发起战争的理由,但我国希望日本帝国向俄罗斯帝国宣战勿要伤害我国民众…”

    这一声明令外务省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他们不能反驳中国人的说法,否认这些地区为中国领土,这将令日本变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另一个强盗,对于尚未取得对俄战争胜利的日本来说,这是不理智的回应,可他们也不能认同中国人的声明,这将意味着日本在战后将不能得到俄国在这些地区的权利。

    内田康哉公使不得不向外务省的小村外相汇报当前对华外交的困境,“过去的清帝国至少是一个统一的帝国,各地督抚虽然对帝国政治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可最终还是在清政府内部达成了一致,列强和清帝国的外交,可以通过朝廷落实到各地督抚头上,没有那个督抚有力量对抗清政府和列强的意志。

    但是现在,武汉破坏了这一清帝国的运行机制,他们表现出了自己有能力否决列强和朝廷的意志,没有经过他们的准许,朝廷和列强达成的外交就不能在他们的控制区域内落实下去。于是,统一的清帝国已经四分五裂,清政府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权威,朝廷的权力正迅速向国会转移,因为国会代表着武汉和北洋这两大势力的博弈场…”

    第383章 伦敦的对华立场变化

    对中国政局的变化感到措手不及的还有英国人,虽然武汉的所作所为让英国人意识到,这个地方政权迟早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主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过会怎么快。

    俄国对中国的宣战,似乎成为了一种催化剂,一下子就把武汉从一个地方势力推到了全国性的舞台。哪怕之前武汉派出的军队在西藏、印度多次挫败了英属印度军队,但对于那些连家门口的县城都很少去的中国人来说,西藏和印度发生的事情实在太遥远了,哪怕这支军队击败了英国人,也很难让他们产生一种真实感,虽然这些胜利的消息确实提升了一些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对俄国人的作战是不同,这是一场家里发生的战争,俄国人已经不是在家门口挑衅中国人了,如果再加上八国联军的入侵历史,大多数中国人几乎都被俄国人的入侵行为给激怒了,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俄国人想要再来一份辛丑条约。

    经过了东南互保的骗局之后,中国人对列强的信用普遍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列强就是一群不讲规矩的强盗,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清政府本身,而是试图让他们交出更多的财物,并夺走中国的领土,这和强盗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呢?

    既然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自然就不会对所谓的列强中立和俄国要惩罚的是北京等说辞有什么兴趣。所以,英国和清政府之间有关西藏边界问题的谈判一直不顺利,在武汉取得了对俄西路军的大胜后,清帝国的外务部干脆把谈判事务上交给了国会,实质上就是由武汉直接主持了对英的谈判事务。

    于是,在兜了个大圈子后,英国人的谈判对象再一次变成了武汉工农兵委员会的代表。之前英国驻华外交官为了避免和武汉这个地方政权打交道,这将会抬高武汉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从而打破英国在中国内部试图保持的政治平衡,且武汉比北京难缠的多。

    但是,借助对俄作战的胜利,武汉还是打破了中国内部的权力秩序,还是重新坐到了英国人面前,这一次连英国人也无法再拒绝和对方谈判了,因为英国现在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也相当的严峻。

    在内部,印度战争不仅仅极大的动摇了大英帝国对印度大陆的统治基础,也令大英帝国在海外的各殖民地产生了一种迷茫情绪,要是大英帝国失去了印度,那么这个帝国还能存在下去吗?而假如大英帝国不存在了,他们这些海外殖民地还能保持白人优先的政治地位吗?

    这场战争还促进了大英帝国内部的思想分裂。从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失败开始,英国就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考虑,殖民主义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印度民族大起义更是进一步引发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于殖民主义的悲观主义,认为英国对印度大陆的殖民统治迟早是要结束的。

    这种思想并不仅仅存在于那些费边主义者的脑海中,哪怕是最强硬的英帝国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迟早是要结束的,因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既无仁慈也不文明,把印度人驱逐在英国人居住的白区之外,这显然不是给印度带去文明的方式。

    但是英帝国主义者又宣称,这一天还远没有到来,因为现在的英国依旧保持着强大,他们还有能力维持对于印度的统治,乔治.寇松正是其中之一。

    可这场印度战争打破了这些英帝国主义者的美梦。这场战争虽然没有让大英帝国遭到如布尔战争那样的惨重损失,毕竟印度是大英帝国最富饶的殖民地,他们不必从海外运输大量的物资过来。

    但是,大英帝国却遇到了比阿富汗人和布尔人更加难缠的对手,前两者虽然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可在其他方面却不值一提,所以大英帝国虽然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可是阿富汗人和布尔人也失去了明天,因为他们的精华人口都损失在了战争中,他们是不可能像英帝国那样迅速恢复过来的。

    而这些中国人并不只有军事能力,他们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今年年初时,英属印度政府虽然放弃了武力解决中国人的想法,但却用上了封锁战术。这种战术可谓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通过切断一个地区的外部物资输入,打击该地区的经济活动,让这一地区的民众放弃对于反英势力的支持。

    这种战术在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大陆的过程中可谓是屡屡得手,再收买周边的土邦势力,从而让反英势力被孤立起来,最终英军再集中力量一击,反英势力就立刻土崩瓦解了。英国人过去从来没有失手过的封锁战术,在这些中国人身上还是失去了作用。

    根据英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