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108节(第4页/共5页)

属印度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在封锁了中国人所占据的恒河北部地区大半年后,这一地区周边的军警大多成为了走私集团的一份子。来自中国人控制区的茶叶和黄麻及各种原物料,通过这些走私集团运到了印度和国外,换回了各种工具和弹药武器。

    说来也是可笑,英属印度政府对走私进入印度大陆的武器弹药是很严厉的,所以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很难获得武器,他们在伦敦购买一支手枪要比在印度更加容易。可是,这样严密的英属印度军警体系,在面对中国人时却像只有一个网眼的渔网,完全控制不了武器弹药的输入。

    这份秘密报告甚至隐晦的提到,参与走私的并不只是那些印度军人,一些英国军人也插手其中。一磅茶叶在印度大约为6到8个便士,在英国最便宜的一磅茶叶也要18便士。也就是说,英国军人把自己手中的弹药换成茶叶然后运回国内,是无本万利的生意,而弹药是消耗品,没有那个将军会关心子弹是怎么打出去的。

    这份秘密报告上报之后,就被明托总督和基钦纳司令给锁进了保险柜内,两人根本不敢去查这些走私案子。查这些案子除了进一步打击英属印度政府的声望外,不会给英军增加什么士气,提交秘密报告的英国警察也被迅速送到新西兰去了。

    军事上无法消灭中国人,政治上不能孤立中国人,经济上又封锁不了中国人,就算是坚持武力围剿的基钦纳爵士也开始不那么热衷的训练新军队了。

    按照某些和基钦纳爵士走的比较近的英国军官们所言,爵士在私下里抱怨,“这里就是一个大染缸,你别指望用印度人训练出一支真正奉公守法的精锐出来,他们总是在你面前唯唯诺诺,转过身去就把自己当成部下的主人了。”

    这真是奇怪的抱怨,因为英国人一直在印度人表现自己主人的身份,而那些印度军官在当地人面前自然也是老爷,英国人过去从来没有抱怨过这一点,因为在纯粹的英国军队中,军官和士兵之间也是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阶级界线的。

    但是中国人打碎了这条分明的界线,因为中国人鼓吹官兵一致的原则,他们对待俘虏时就是这样做的,这使得被中国人释放的英军士兵回来后就很难再忍受英军中那种阶级压迫了。不仅大批的印度士兵动辄选择在战场上向中国军队投降,就连一部分英国士兵也拒绝再返回,留在了中国人那边负责起了教育和宣传工作。

    所以基钦纳爵士发现,假如他不把那些被中国人俘虏过的印度士兵赶走,那么这些士兵带回的平等思想就会毒化新兵。可要是把老兵赶走了,不仅将大大的降低军队的战斗力,也会让一部分老兵干脆去投奔中国人,所以这就是一个死循环,单纯的扩军毫无意义,因为没法保证军队的可靠性。

    当英属印度政府对武力解决中国人不报希望时,伦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爱德华七世生了一场大病,回到国内的威尔士亲王进一步负担起了国王的责任,印度问题的迟迟不能解决给大英帝国声望带来的损害,终于让这位威尔士亲王记起了他在印度访问时收到的忠告。

    因此这位王储在身边人面前发表了这样的看法,“解决印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往印度派出多少军队,而是在大英帝国内部给与印度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不能一边把印度视为大英帝国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一边又拒绝印度人在大英帝国内部获得应有的尊重。”

    虽然威尔士亲王只是在私下场合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不过这一言论很快就传遍了伦敦的社交圈。明眼人都知道,王储这是在国政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假如不是在这个时间段,伦敦的政治家们是不会理会王储的言论的,哪怕这位就任了国王,也不应当就国政发表独立观点。

    但是在这个时间段,伦敦的政治家们就不能无视王储的看法了,因为印度问题正日益刺激本就对资本主义存在不满的英国无产阶级的情绪。

    就如一名工人在工党集会上所言,“我累死累活的干上一周也才拿到30个便士,而一磅茶叶的价格却从18便士上涨到了21便士…这样下去,我连自己都养不活了,为什么还要去关心万里之外的印度发生的战争?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把税金用来救济贫民吧,那里的财富不属于我们,为什么要让我们去保卫老爷们的财富?”

    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也是主张尽快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随着日本偷袭了旅顺口,费希尔就下定决心要把布置在远东的五艘老人星级战列舰调回本土,加上从地中海调回的4艘战列舰,海峡舰队就拥有了17艘战列舰,从而在北海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而要削减远东武力的关键,就是先保证印度的和平,只要印度问题不解决,那么海军不仅不能调回老人星级战列舰,甚至还要继续给陆军投入资源,这显然是不符合皇家海军的战略想定的。因此费希尔积极的主张,应当把基钦纳从印度调回,让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者担任印度总司令一职。

    随着中国人围歼了俄西路军的消息传到伦敦,尽快的结束印度战争,已经成为了伦敦上层的共识。

    第384章 印度的变化

    对于印度人来说,反对孟加拉分割方案已经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了。这场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虽然是由反对孟加拉分割方案所掀起的,但是到了1906年时印度民族开始把运动的目标转向了更高层次,取消那些英国人所制定的歧视性法律,捍卫印度人民的尊严和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为印度民族的独立铺设道路。

    这一新的目标既是印度民族主义者所渴望的印度未来,但也是在印度人民委员会的推动下形成的印度大陆各阶层的新共识。由于印度劳工党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面对国大党无所作为的20年,许多印度知识青年实质上已经对国大党失去了信心,这也是国大党激进派能够出现的原因,因为他们获得了印度知识青年的支持。

    但是,相比起印度劳工党完整的政治纲领和严密的组织,国大党激进派就如同一群学校里的学生社团那样的幼稚,他们嚷嚷着要赶走英国人,但却不敢同地主阶级决裂,只要农民的运动从英国人转向本地的地主阶级,激进派分子就立刻畏缩了,这就使得农民对激进派丧失了信心。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据八九成的地区,没有获得农民的支持,那么任何革命都是无法进行下去的。而地主阶级显然是不可能支持农民通过民族主义这面旗帜团结起来的,他们一边支持国大党内部的温和派打压激进派,一边则牢牢保住了英国人的大腿,试图从政治和武力上打击农民的参政热情。

    在旁遮普地区,地主阶级联合了英国人把农民所组织的抗税运动给镇压了下去;在马拉塔地区,地主阶级对激进派领袖提拉克施以压力,迫使其捍卫印度教的利益,打击穆斯林农民的反抗,回避土地制度的问题。

    可以说,印度地主阶级在乡村所具有的那种力量,迫使国大党的激进派放弃或缓和了农民工作,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不想让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