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胜利,而撤退则容易被追击而崩溃。
于是达厄尔上校想出了一个计谋,就是激怒中国人,迫使他们来攻击自己,然后黑格上校再带兵包围之,双方可以前后夹击干掉那些中国人。
如何激怒中国人,达厄尔上校觉得很简单,就是把中国人警告过的事项都干上一遍就好。简单的说就是杀死那些支持中国人的平民,烧毁他们的村子,现在雨季已经过去了,但又不算特别干燥,因此放火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山火。
英军在镇压印度民众反抗时,在布尔战争中都这么干过,只不过在布尔战争中还稍微讲了些人道主义,他们对付印度人的时候是不会设立什么集中营的,反抗者不可能活下去,不仅仅是他自己,还包括他的家人。
当然泰晤士报是不会报道这些的,泰晤士报只会报道印度暴民是多么的凶残,他们强奸了白人妇女,并在事后把她砍成了碎片。所以大英帝国的军队在平息暴民叛乱时,强奸他们的妻女,杀死他们的孩子,自然是理所当然。
第314章 上校之死一
只是达厄尔上校计算到了一切,就是没能计算到中国人手里居然有大炮。从大吉岭到噶伦堡有两条路,一条是顺着山脊向北抵达和上锡金分界的界河,然后顺着河谷向东,当遇到另一条从西北蜿蜒而来的河水,两河汇合后转向南就是提斯塔河的主河道了,噶伦堡就位于这个交汇点的东南山坡上。
假如不走这条大路的话,也还有一条小路,就是从噶伦堡出发越过提斯塔河,然后越过莽莽丛林抵达大吉岭,之前中国人就是顺着这条小路袭击了大吉岭。达厄尔上校试过几次,也没法在丛林中和那些中国人较量,大量的陷阱和爆炸物连军中的廓尔喀人都没法应付。
所以达厄尔上校选择了大吉岭北面的乔雷唐格作为攻击目标,这里是是北面支流汇入界河的交汇点,交汇点的东北出有一块高出河岸的高地,因为不会受到山洪的侵袭,所以这里就成为了一处因贸易而建起的村落,原本西面和北面的部落需要通过这里前往噶伦堡,然后顺着提斯塔河进入印度平原进行贸易,后来英国人修建了大吉岭后,这些地区的部落就开始前往大吉岭进行贸易了,这个村落自然也就更加的繁荣了起来。
从大吉岭到乔雷唐格,直线距离不会超过7英里,但是顺着山脊下到河谷,然后再转向西抵达乔雷唐格,至少也要花上大半天,这是指少数人的行动,商队至少要一天的时间。通过那些被收买的山民,达厄尔上校还知道乔雷唐格是中国军队的一个驻扎点,至少有上百人驻扎在这个村子里。
于是在做好了一切预案之后,9月25日达厄尔上校带着2个英国步兵连、3个印度连、1个廓尔喀连和4挺马克沁机枪,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着北面河谷出发了。在此前的几个月里,因为雨季带来的山洪问题,为了防止被切断后路,从大吉岭到北面河谷地区这一路的中国军队已经撤离,因为这一路以大吉岭为最高点,后方山洪一爆发,面对大吉岭英军的进攻,守军连退路都没了。
因为此次进攻的目标很明确,所以达厄尔上校压根没去理会路边丛林内、射出的零星子弹,少量的游击队员对于这种大部队压根不能起什么阻扰的作用,之前英军受到游击战的困扰是不能把后方交出去,但是这一次英军原本就是打算要吸引中国军队来围攻自己的,自然也就不必在意自己的后路了。
达厄尔上校的战术还是成功的,驻守在乔雷唐格的中国军队确实没法对付这样一支大部队,因此很快就选择了撤退,他们带走了愿意离开的村民,还有一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并没有加入这场战争,于是选择了留下。
像这样依赖贸易兴起的村民,胆子还是比较大一些的,而且因为和大吉岭有着比较频繁的联系,这里的村民相信英国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因为他们相信英国人是讲道理的,毕竟英国人相当的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这一点可比本地的头人强多了。
不过很显然这些村民的见识还是太少了,英国人素来是武力和谎言交错使用的,这也是大英帝国能够统治印度大陆的根本原因。假如这些村民能够读一读英国人为饿死2500万印度人做的辩解,那么就不太可能相信英国人的法律是为了保护民众的。
所以,在镇压殖民地的抵抗行动中,英国人是从来不忌惮使用任何手段的,这些村民认为自己并没有加入这场战争,但是在达厄尔上校看来,这个村子的存在就是在为中国军队提供了一个生活基地,所以这些村民自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平民。
从山脚到大吉岭的作战中,英国人采取了设立集中营的办法,把沿途的村民都集中关押了起来,是因为那个时候英国人觉得自己还是能够恢复对于下锡金地区的统治的,所以他们才不愿意对这些村民采取最激烈的手段,以增添恢复之后的治理麻烦。
但是在经过了这几个月的对峙战后,英国人发觉自己似乎很难再把中国人的影响力从本地人的头脑中驱逐出去了,这些本地人居然敢向英国的茶园主要求提高待遇了,还试图从茶园主手中拿到分给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这在英国人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他们把这些廓尔喀人带到下锡金来可不是让他们成为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的,只要英国人想,那么尼泊尔也好,印度也好,有的是活不下去的穷人,他们随时可以让这些穷人替代这些廓尔喀人。因此,对这些中了中国人的思想之毒的本地人进行清理,在英国人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于是乔雷唐格留下的居民遭到了一场大屠杀,一百多男性村民被英国人以协助了中国人为由拉到了河边枪毙并抛入了河中,没有反抗能力的女性村民和儿童虽然被留下,但也遭到了虐待和强奸。
在噶伦堡的吴禄贞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是在河边居住的村落首先发现河中的尸体报告上来的,接着乔雷唐格附近的游击队也把英军在当地制造屠杀的消息传了过来。
吴禄贞率领的山南军政委员会很快就做出了要对英军做出报复的行动,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内,山南地区的正规军已经组建了12营,其中4营分布在不丹和上锡金外,剩下的八营都在大吉岭、噶伦堡一线,其中噶伦堡就驻扎了5营,另外从噶伦堡到山脚各处还有47支地区游击队,小的三四十人,大的也有近百人。
而英军在大吉岭地区驻扎了7营,从大吉岭到山脚的各村落驻扎了约5营,总的兵力大约在12营,不过英军的营人数较少一些,所以在总兵力上其实反而是山南占据了优势。虽然英军的装备相当完整,但是山南这边使用的也是英军的装备,所以双方并没有代差,英军占有的唯一优势,还是大炮的数量。
吴禄贞虽然决定要对英军展开报复,但也没有头脑一热就带着军队向乔雷唐格扑去,他通过对英军行动的监视发现,在乔雷唐格制造了大屠杀的英军并没有撤离,反而就地设置起了防御工事,这让他立刻反应了过来,认为这是一个陷阱。
乔雷唐格的西面和南面都是河谷,英军又占据了北面和东面的山脊,这就意味着他们不管从那个方向进攻都是仰攻,且河谷地区视野开阔很容易遭到机枪和大炮的拦截。假如他们在这里集中兵力,那么大吉岭的英军也就有了出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