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89节(第3页/共5页)

洲考察回来的汉阳兵工厂总工余庆鳌的汇报,“当前欧洲正进入合金钢取代碳素钢的变革阶段,德国人正利用合金钢的高性能制造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炮,假如我们不能跟上这一风潮,那么等列强带着合金钢大炮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的大炮就又落伍了。”

    汉阳兵工厂已经能够利用德国进口的合金钢打造100毫米口径的大炮,汉阳钢铁厂也能在德国工程师的指挥下浇筑合格的合金钢,但是假如没有德国工程师的指挥汉阳钢铁厂就无法生产,只能从德国进口该种钢材。

    因此余庆鳌主张,“现在不是向德国索要制造更大口径大炮技术的时候,而是要求德国转让能够制造普通口径大炮的合金钢制造技术的时候,有了一个起点我们迟早会爬上山,可是直接把我们丢上空中楼阁,等别人一撤,我们就打回原形了。”

    蔡锷虽然认同余庆鳌的主张,认为中国以后必然是需要重炮的,而且是世界一流的重炮。不过他现在对于生产重炮的兴趣不大,他只关心汉阳兵工厂机枪子弹、迫击炮弹和手榴弹的生产能力。

    他向军事委员会的其他人这样说道:“重炮当然很好,有了重炮我们就可以压制敌人的重炮和阻止敌人的炮舰进入内水。但是,一两门重炮改变不了战争结果,没有数量上的支持,再先进的武器也会被较为落后的武器给淹没。

    一挺马克沁机枪阻止不了超过一营的步兵的冲锋,但是4挺机枪集中起来却可以阻止上万祖鲁人的进攻。所以,我们必须先解决数量问题,然后才能追求技术上的先进。当前对于前线士兵来说,更多的机枪、更多的迫击炮和更多的手榴弹,总是比一两门威力巨大的重炮来的要紧…”

    蔡锷的主张最终还是说服了余庆鳌和其他人,大家都同意先把资源集中到能够增加防御力量的武器上来,然后再去谋求先进武器的制造。

    于是军事委员会向工农兵委员会提出了下一年度的兵工厂拨款计划,至少在2000万两。这确实是个惊人的数字,在张之洞主政时期,不管如何挪借经费,汉阳兵工厂年拨款都没有超过100万两,大多数时候都在80余万两。

    1903年为了应对新军建设,湖广经济发展委员会给兵工厂拨款200万两,于是有了兵工厂第一次扩建。1904年工农兵委员会成立,对兵工厂的拨款提升到了600万两,1905年的拨款是1200万两,这些拨款大多用在了扩建和引进机器和技术上,从而让汉阳兵工厂的工人数量三年内翻了三倍。

    可以说,现在的汉阳兵工厂全力生产的话,确实能够支撑起一场甲午战争的消耗了。对于军事委员会的申请,在劳工党的支持下还是以优势票数通过了。

    工农兵委员会成立以来,在行政上主要做了两件事,裁撤了大量的关系户,打压了士绅势力。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工商业税收和加强了执法力度,对偷税逃税者采取了重罚。

    在这之前,百分之二到三的人口大约占有了百分三十多的国民财富,这些人几乎很少缴税,因为朝廷只关注田赋,工商税向来归属于地方上的收入。这点从曾国藩依靠厘金养活湘军就能看的出来,但是厘金收的也是那些家里没有背景的中小商人,真正的官商一般很少缴税,洋务运动中办工厂的官员们,向来都是先给自己减免税收的。

    都说关税收入年年增长,但是大清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直到1904年也就占了大清国民生产总值的九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国内贸易的税收大量流失,这种流失自然都是进了官员和士绅的腰包。工农兵委员会虽然撤销了战时供需法令,但还是保留下了一些东西的,比如糖烟酒专卖法,今年仅前九个月的专卖税就超过了2000万大洋,由此可见行政效率提高之后带来的好处。

    军事委员会提出的胃口虽然很大,但田均一在内的党的中央委员们并不觉得过分,因为不把钱花在刀刃上,那么他们现在的建设就是在给列强搞了。而且这笔钱虽然拨给了兵工厂,但大部分资金都会流向其他工农业部门,只要不是向外采购原料和半成品,那么实际上这笔钱等于是给市场注入了流动性。

    虽然以田均一为代表的委员们还不理解什么是战争经济学,但是只要不钻到钱眼里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就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不超出本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力,那么军火制造其实和房地产经济没啥区别,都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

    虽然中日两国都把精力放在了俄国人身上,但是其他国家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印度地区,以至于欧洲和美洲地区都安静了不少。因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印度的变化将会影响到大英帝国的内外政策,而大英帝国的内外政策又会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安全和稳定。

    就连对远东作战失利没什么反应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面对印度传来的消息,都要忍不住去同自己的亲人分享自己的兴奋,认为俄国有了进军印度大陆的机会。

    所以,明托伯爵抵达印度和寇松爵士交接了公务之后,发表的上任演说是如此强调的,“任何试图以武力挑战大英帝国的人都将会遭到失败,不管他是亚洲人或是欧洲人,也不管他是有色人种或是白种人。”

    明托伯爵对英属政府的高级官员(无印度人)这样说:“而且我们必须身强力壮,否则就会失败。我希望能够尽快的听到,那些中国人失败的消息,不管是用马刀、步枪或是英镑,这是平息当前印度民族主义骚乱最好的警告。”

    寇松爵士在明托伯爵抵达之前通过了孟加拉分省法令,宣布八月十六日正式生效,明托伯爵刚好在八月十七日接任印度副王一职。该法令将东孟加拉3100万人和西孟加拉4000余万人分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地区,从而形成宗教上的对立。

    明托伯爵不仅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感谢了寇松爵士,认为他善始善终,没有把一个麻烦留给自己,否则他一到印度就要处理一桩麻烦事了。寇松爵士对于明托伯爵的回应是,9月之前就坐上轮船返回伦敦了,他认为自己不应该留下来干扰伯爵的施政。

    寇松爵士说的冠冕堂皇,但是明托伯爵总觉得对方颇有落荒而逃的味道,不过他并不认为这里能有什么麻烦让大英帝国焦头烂额的,作为前加拿大总督,明托伯爵对于治理殖民地自认是经验丰富的。

    在明托伯爵的施压下,道格拉斯·黑格上校和雷金纳达·爱德华·哈里·达厄尔上校终于决定行动起来了。此时也正是雨季将要结束的时间,过去三个月里,受困于雨季,英军在山上简直毫无作为,不过幸好因为大雨不断引发的山洪,也使得中国人动作不大。

    如今雨季即将结束,黑格上校认为,应该找中国人打上一场了,不管是为了振奋那些被困在山上的士兵们的士气,又或者是为了结束这场战争。虽然这三个月里双方都没有什么大动作,但是小规模的摩擦还是不断的,这些摩擦让两位英军上校明白了这样一件事,不管是撤退下山或是继续进攻,重点都在于中国人而不是他们现在占领了什么地方。

    喜马拉雅山脉起复的诸多山峰,使得进攻时容易遭到居高临下的拦截,而撤退时同样会遭到对方居高临下的射击,这就使得英军如果不能大股的歼灭中国人的兵力,那么进攻就是占领了再多地方都不能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