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36节(第4页/共5页)

事件,但是并没有让军方有所改悔。

    外交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的发言是获得军方认同的,但是这种认同并不能改变法德之间的力量对比,在俄国深度陷入东方扩张的时候,法国根本没有能力单独对付德国。而德国的军方比他们的皇帝更倾向于发动一次战争,以彻底打消法国对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野望。

    这个时候军方的态度就比较暧昧了,军方一方面坚决反对政府就外长对克虏伯声明的发言进行澄清,认为这将使得德国彻底获得了阿尔萨斯及洛林的法理,但军方也同样反对和德国开战。

    德雷福斯案虽然以总统的赦免而解决了问题,但是法国社会的分裂并没有就此愈合,左派依旧要求在法律上给德雷福斯一个公道,这个案子已经上升为政治事件,左派试图借此消灭军队和政府中的反、共和势力,而右派只能坚决反对,哪怕这是一个冤案。

    这个时候要是军队再来一次失败,共和派估计能把守旧派彻底从法国政坛上扬了。对于军方的这种态度,埃米尔·孔布开始确信,法国军队确实需要一场变革了。1903年2月,莫里斯·贝托接替军方守旧派代表路易·安德烈成为战争部长,不过随着莫里斯·贝托的上台,也就意味着法国政府打算向德国做出一定的退让了,因为军队改革是需要时间的。

    三月份,法国外长泰奥菲尔·德尔卡塞宣布辞职,孔布任命温和派法国财长莫里斯·鲁维埃兼任外长,开始修复同柏林的关系。

    此时的德国也正在为要不要借机发动一场德法战争而争论不下,克虏伯事件完全是一个突发性的意外,德国同样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一个战争借口出现在1902-1903年。

    德国总参谋长施利芬认为这是一个良机,德国应当趁着这个机会对法国开战,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但是他也同样向皇帝承认,自己所主导的德国军备替换计划和军官培训计划才开了个头,并没有切实的完成它。

    但施利芬还是认为,现在正是他主张的德国未来战争最好的发动时机。早在老毛奇还在世的时候,德国就有了一个以武力对抗法俄同盟的想法,施利芬完善了它。而当前俄国陷入远东扩张的时候,也正是单独对法开战的良机。

    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威廉二世在武力征服法国和借此重建德俄同盟的计划中犹豫不决了。在俄国把目光转向远东之后,德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可能性就不断变小了。威廉二世对于大陆同盟的念头一直没有断绝,因为他始终认为英国人不可能坐视德国征服法国。

    而他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去电询问,对方也明确表示法俄同盟依然是有效的,这就意味着德国并不能单独和法国进行一场作战。英国方面同样对于法德之间的矛盾激化表示了密切的关注,并劝说德国不应当为了这样一件小事和法国开战。

    英国之所以没有置身事外,是因为英国压根不想看到德国在欧洲为所欲为。英国人比德国人看的更清楚,尼古拉二世完全是在装模作样,俄国内部主张在远东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一起对抗日本的财政大臣维特已经失势,主张在远东建立黄俄罗斯的沙皇心腹贝佐布拉佐夫开始主导俄国政治。

    因此在这个时候,俄国人除了嘴上支持法国之外,根本不可能真的出兵,那样的话就会形成德奥日中四国对抗法俄同盟的局面,俄国不仅将失去满洲,连贝加尔湖以东都保不住。也许中国人还会犹豫不仅,但是日本人肯定会抓住这个机会的。

    对于英国来说,这样一场大战是超出了英国控制的,因为英国既不能站在德国这边把法俄彻底打死,也不能站在法俄一边扩大战争规模,英国还没有从布尔战争的影响中走出来,这个时候再加入到一场大陆混战中去,那么英国人自己也不清楚战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了。

    最让英国人感到烦心的是,原本应当和德国人势不两立的中国人,此时却突然和德国人走的近了。严格来说,英德在中国的发展是采取合作方式的,在1900年之前英国承认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德国承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

    但是在义和团事件之后,德国开始否认这一说法,即德国依旧认为自己在山东独享权益,但反对英国在长江流域占有独享权益。假如这只是德国单方面的声明,那么英国自然可以和德国人慢慢打嘴仗,反正德国想要在长江流域立足,也要一二十年之后。

    不过现在湖广方面向德国的接近,使得德国在长江中部的武汉地区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在一年之内,德国的汉口的侨民从200人增长到了2000人,且大多为工程师和商人,并不是什么传教士。

    这一年之内,湖北的发展,特别是武汉地区的发展也是相当惊人的。按照英国驻汉口的领事馆及汉口海关的调查,武汉去年的进出口总额突破了1.3亿两,足足比往年增长了3000万两,且进口的商品种类也有了极大的调整,机器类的数量占据了第二位,几乎和棉布棉纱的进口额持平了。

    进口商品的国家中主要是德国和英国的份额再上升,日本近乎持平,美国反而下降了25%。这样的变化让英国人喜忧参半,他们确实打击了自己最大的对手美国制造业,但是却让德国人占了一个大便宜。

    而湖广推动的新政并不只注重政治和军事上的变革,甚至也不只注重于商业上的发展,这一次中国人似乎是学聪明了,他们把大量的资金花费在了基础建设上,即交通、水利、农田改造、码头建设和城市建设上。

    过去这一年里湖北基础建设上的投资高达4161万两,往年估计连200万两都不会有,而其中一半资金是投入在了武汉三镇和大冶、萍乡、株洲等地。这种对于基础建设的大量投入,正在快速的提高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商业物流中心城市的地位,光是一个新码头的建设,就让汉冶萍公司的运费下降了近四分之一。

    而在去年这一年之中,湖北还成立超过三十家近代工业企业,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工业企业最多,从水泥厂、砖瓦厂、电厂、自来水厂到电车公司、电气公司,大多数都是中国人第一次涉足的行业。而这些工业企业的背后,则站着德国的工业界和金融界的身影。

    湖北和山东虽然都是中国的身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