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科幻小说 > 世子稳重点 > 正文 第一千零四章真实面目

正文 第一千零四章真实面目(第1页/共2页)

    后宫的嫔妃不少,但赵孝骞一个都没宠幸过。

    与他过日子的,仍是当初的几个妻妾。

    赵孝骞当然不会标榜自己用情专一,毕竟七八个妻妾围着自己,这画面怎么看都跟“专一”没有半文钱关系,而他,从来也不...

    “妈妈,什么叫‘民有权’?”

    小女孩的声音清脆如露滴石阶,母亲正低头缝补一件旧衣,针线在指间穿梭,听见问话,手微微一顿。窗外雨丝斜织,檐下水珠连成一线,落在青砖上溅起细小的尘烟。她抬眼看了看女儿,又低头望着那本摊开在桌角的《启蒙读本》,封皮已磨得发白,边角卷起,却依旧端端正正摆在家中最洁净的位置。

    “‘民有权’啊……”母亲轻声道,放下针线,将孩子拉到身边,“就是说,咱们这样的人家,也有说话的地方。”

    “可我们什么时候说过话呢?”小女孩仰头,眼里盛着不解,“爹去县衙申冤,被打出来;阿舅写信给京里,信被退了回来,上面还盖了个红章,写着‘查无实据’。”

    母亲心头一紧,伸手抚了抚孩子的额头,没答。她知道孩子说得没错。丈夫因田赋不公上告,反被以“煽动民怨”罪名拘押三日,放出来时腿伤未愈,夜里咳血。而阿舅那封信,是用米汁写的密语,藏在腊肉里送出,结果还是被截下??巡检司如今连腊肉都剖开查验。

    但她不想让孩子过早懂得恐惧。

    “有权,不是说一定能赢。”她终于开口,声音低却坚定,“而是说,你有资格问,为什么?”

    小女孩眨了眨眼:“就像书里说的,‘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乃万民共有之’?”

    “对。”母亲点头,“这句话,十年前还能堂皇印在科举考卷上。现在嘛……”她苦笑,“只能靠你记住。”

    孩子似懂非懂,却认真地把那句“民有权”三个字描摹了一遍,写在纸上,又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夹进书页中间。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轻而急促,像是刻意避人耳目。母女俩同时屏息。门缝里塞进一张折叠的桑皮纸,边缘沾着泥水,随即脚步远去,无声无息。

    母亲捡起纸张,展开,只见上面无字。她取来热茶,轻轻泼洒其上,墨迹缓缓浮现,是一段童谣:

    > “灯下写,井底藏,

    > 一字一句不许忘。

    > 若有官来查书袋,

    > 笑他不如小儿郎。

    > 小儿识得‘权’字义,

    > 大人反怕笔生光。”

    末尾画了一只展翅的燕子??这是“鸣钟八约”的暗记。

    母亲怔住。这歌谣,分明是在回应孩子的提问。有人听见了,哪怕只是一个孩童的疑问,也值得回应。

    她忽然明白:这场斗争,早已不止于朝堂之争、政令之变。它正在渗入千家万户的饭桌前、油灯下、孩童口中。每一个识字的孩子,每一本悄悄传阅的讲书稿,每一段看似嬉笑的童谣,都是战鼓的一响。

    ***

    数日后,京城西市。

    五音队的新节目开演。今日台前围满了人,不单有闲汉孩童,更有不少背着药箱、提着竹篮的乡下医者??他们是从百里外专程赶来的阿芜医馆信使,借着采药之名,实为传递消息。

    老翁照例卖他的糖葫芦,红艳艳的山楂串在竹签上,晶莹剔透。盲女坐在一旁,怀抱琵琶,指尖拨动,琴音如溪流淙淙。跛脚郎中拄着拐杖,慢悠悠讲起一段“奇闻”:

    “话说有一县令,最喜听百姓夸他清廉。每逢议事大会,必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上台发言。你说巧不巧?这些老者,家里田产都翻了三倍,儿子全在衙门当差。”

    众人哄笑。

    郎中继续道:“一日,有个农夫实在忍不住,站起来说:‘大人,渠修好了,可我家地浇不上水。’县令大怒,当场命人将其拖走,说他‘扰乱秩序’。第二日,全县贴出告示,称此人‘精神失常,需隔离疗养’。”

    “后来呢?”一个孩子问。

    郎中冷笑:“后来?没人敢再说话了。但你知道最妙的是什么?”

    他压低声音:“那晚,全县小孩都在唱一首新歌??”

    盲女立刻接弦,琵琶声起,清越婉转,唱道:

    > “大人清廉赛莲花,

    > 可惜根扎烂泥洼。

    > 百姓开口便疯癫,

    > 原来疯病是‘真话’!”

    满场爆笑,连几个伪装成商贩的巡防司密探也不禁嘴角抽动,强忍笑意。

    而这首歌,当晚就被一名小宫女抄录,混入御膳房的菜单送入宫中。皇帝翻开菜单时一眼瞥见,竟拍案大笑,继而沉默良久。

    次日早朝,他突然提起“民议厅”运作之弊,点名三处州府虚报民意、压制异议,下令彻查。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命礼部重编《讲书稿》,恢复“官须为民所用”原句,并加注:“此非建议,乃铁律。”

    保守派震怒。当夜,翰林院几位大学士密会于私宅,烛火幽暗,气氛凝重。

    “天子已被蛊惑!”一人拍案而起,“童谣、俚语、江湖术士之言,竟成治国依据?荒唐!”

    “更可怕的是,他们已渗透学堂。”另一人忧心忡忡,“我侄儿就读国子监附学,昨日回家背诵课文,竟将‘君为臣纲’改念成‘民为国本’。问他谁教的,说是同窗之间传的‘修正版’。”

    “这不是传谣。”第三位老者缓缓道,“这是系统性篡改思想。他们不用刀兵,却夺人心。今日改一句课本,明日就能改一部律法。”

    “必须反击。”一人冷声道,“不能再让他们打着‘民议’旗号行乱政之事。我们要让百姓看清??所谓‘民议’,不过是煽动叛逆的遮羞布。”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暴乱”开始酝酿。

    ***

    与此同时,西南苗寨。

    一座吊脚楼内,火塘边坐着三位老人,围着一份从京城辗转送来的《讲书稿》底本。他们是苗疆“口述史”传承者,世代以歌谣记录族群记忆。如今,他们接过新的使命:将《如何识破假民议》译成苗语,并编成十二部古调长歌,在节庆时传唱。

    一位银发老妪轻抚铜鼓,低声吟唱:

    > “官话甜如蜜,莫信耳边语。

    > 真话藏石下,雨落才出土。

    > 若见议事堂,人人齐称好,

    > 出门莫回头,墙角听哭声。”

    歌声苍凉悠远,仿佛自深山幽谷中升起。

    旁边少年记录下歌词,忽然抬头:“阿婆,若官府禁止唱这个呢?”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