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医院前的小广场上布满了白花花的......
绷带。
伤员们身上裹着密密麻麻的绷带,广场上躺着密密麻麻的伤员,多得像覆盖在广场上的积雪。
**
平心而论,乌萨斯帝国是一个堪称强劲的对手。
泰拉大陆上的农业分布格局与发展程度只能用“层次不齐”来形容。移动城市中聚集的大量人口当然需要海量的物质输入。
泰拉人那主要靠挖坟的科技树相当微妙,比如虽然各处移动城市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水培无土农业工厂,但这些技术很难称得上成熟,更不能说被掌握吃透。再者,移动城市空间有限,将其作为农业用地只能用得不偿失来形容——
所以,主要负责工商业,甚至混合科研的大型移动城市们并不能独立存在。它高度依赖外界的输入,正如川陀需要二十个农业世界作为它的谷仓,征服阿西莫夫笔下的这个第一银河帝国首都只需要封锁。
所以,类似采矿平台,移动商业集散地之类的小型移动城市,以及农业村庄、骑士庄园和商业旅游疗养地之类的固定聚落,在泰拉大地上广泛存在。倒不如说他们存在的历史远比巨型移动城市更久远。城市需要农村的供养,这点在泰拉大陆上也未改变。自然而然地,这就解释了下面的问题:在那移动城市之外的广大原野之上,依然有着数量繁多的人活着。
乌萨斯农民乃至农奴,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乌萨斯帝国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吃苦耐劳、擅长土工、有野外生存经验、能克服自然障碍的士兵,成为了乌萨斯帝国引以为豪的强大军队的基石。
对于乌萨斯帝国军队,较为公认的一个观评价粗野但坚韧,时常有着精妙之举。再加上国家体量带来的数量优势,以及至少不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太多的武器装备,帝国军队那“源石压路机”的名头由此而来。
然而,在整合运动面前,帝国军第一次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境地。即便是在帝国最早最早粉碎“神民”,建立凡人统治的国度时,帝国军队也没有感觉到这等沮丧、绝望的失败主义情绪。
在向第六集团军司令部报到,并中转车次继续返回乌萨斯内地之前,青年军官们通过人脉从司令部里搞到了不少东西。其中泄露的信息让大家毛骨悚然:
在顿河中游,保民军渡过顿河,在东岸一处海拔标高203M的小小高地上建立起了防御阵地。这个环形阵地里只有不过一个营的守军,帝国军至少投入了一个步兵师。五天之后,这个步兵师彻底垮了,而那个山头上的红脑壳纹丝不动!
唯一的变化就是帝国军士兵流出的鲜血包裹了半个山头。帝国军官兵们由此咬牙切齿又怕得发抖地称呼这个山头为“血染岭”。
无能!愚蠢!白痴!蠢货!
贵族青年们无不咬牙切齿地诅咒尸位素餐的将军们:
在见识过由机枪、速射炮、迫击炮、榴弹炮、地雷区、带刺铁丝网等各种技术装备组成的现代化防御体系后,帝国军的将领们依然无数次地将帝国军官兵整团整师地扔进绝地。
平心而论,乌萨斯将军们并非都是脑子挨过门夹的撒比。将军们只是很讨厌这种对峙僵持的堑壕战。这是违反一切战争信条和原则的消极模式,满脑子进攻的乌萨斯军队当然不会喜欢。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保民军在十分积极地发起小规模攻击。这些小了只是一个营一个连,最多不过一个步兵团推进一两公里的战斗并不惊人。但是保民军凭借从人员素养到武器装备的全面优势屡屡得手。积少成多之下,帝国军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防线开始动摇了。
与此同时,面对带刺铁丝网、地雷和一连串复杂的堑壕组成的纵深阵地,由炮兵和迫击炮实施的火力打击,步兵小分队侦察、巡逻和袭击......帝国军前线官兵消沉,后方将领焦急。这种小规模战斗一看人员素养,二看武器装备,问题是帝国军除了数量以外毫无优势,在那些小规模攻防战和冷枪冷炮中经受着缓慢而持续的放血,整条战线在一种无所作为的对峙中沉寂着。而部队的士气每况愈下,在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