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56章(第1页/共2页)

    几人刚一坐下,皇太极立即发难:“阿敏,让你驻守朝鲜,你不战而退;

    在明国作战的时候,你故意拖延,没有及时支援,致使大军惨败。

    假使你早到半天,我们定然可以反败为胜,歼灭北京城下明军,怎会有...

    朱由检负手而立,望着案头那道密旨的火漆封印,嘴角微微扬起。他已命人快马加急,将这道旨意送往辽东,交予孙承宗。旨意内容简明扼要??命其暗中调集辽东精锐,组建一支五千人的“辽东义勇军”,以游击战术牵制建奴主力,务必拖延其南下步伐,为京师新军的组建争取时间。

    他深知,岳青筠与李承烈虽为猛将,但新军若无实战磨砺,终究只是纸面上的强军。而辽东,正是最好的练兵场。

    “陛下,孙督师回信了。”王承恩轻声禀报,将一封密函递上。

    朱由检接过密函,拆封细阅,眉头微皱。信中提及,建奴阿济格部已攻破义州,正向锦州方向进逼,辽东防线吃紧,孙承宗请求朝廷速派援军,并建议将新组建的“御前亲军”调往辽东前线,以解燃眉之急。

    “他们来得太快了。”朱由检喃喃自语,眼中寒光一闪,“看来,朕的布局,必须加快了。”

    他沉思片刻,提笔写下一道新的密旨,命孙承宗暂且坚守锦州,不得轻出,同时命兵部立即调拨火器、战车、粮草,秘密运往山海关,另命岳青筠即刻前往山海关,协助孙承宗布防,并暗中训练“辽东义勇军”。

    王承恩接过密旨,欲言又止。

    “你想说什么?”朱由检淡淡问道。

    王承恩迟疑片刻,低声道:“陛下,辽东战事吃紧,若将岳将军调往前线,京师新军的训练恐受影响。”

    朱由检目光深沉:“朕自然知道。但若不将岳青筠派往辽东,朕便无法真正掌控这支新军。”

    王承恩一怔,旋即明白过来。岳青筠虽已拜将,但其根基仍在白杆兵,若不让他亲身经历一场大战,便难以真正融入禁军体系。而朱由检此举,既是考验,也是拉拢。

    “陛下圣明。”王承恩躬身行礼,退下。

    朱由检望着窗外夜色,心中却已有了新的盘算。岳青筠此去辽东,不仅能协助孙承宗,更能在实战中锤炼出一支真正的精锐。而他本人,则将在京师布下一盘更大的棋局。

    ---

    与此同时,辽东前线,锦州城外。

    岳青筠身披玄甲,策马立于山岗之上,身后是五千名身着粗布战袍的辽东义勇军士卒。他们皆是辽东本地壮士,或曾是辽东边军,或曾是流民义勇,虽无正规军之精锐,却个个心怀国仇家恨,战意高昂。

    “岳将军,锦州城中粮草仅能支撑半月,孙督师命你速速布防。”一名辽东斥候策马而来,低声禀报。

    岳青筠点头,目光扫过远方的建奴大营,心中已有计较。他并未急于迎战,而是命人连夜挖掘战壕、布设拒马、安置火器,将义勇军分为三营,轮番守备,同时派出小股骑兵,绕后袭扰建奴粮道。

    三日后,建奴果然中计,阿济格亲率五千骑兵,直扑锦州城下,意图一举破城。然而,当他们抵达城外时,却见城下早已布满火器阵地,拒马林立,战壕纵横,义勇军士卒列阵而立,火铳齐发,箭矢如雨,将建奴骑兵打得措手不及。

    “撤!”阿济格怒吼,但为时已晚。

    岳青筠亲率三百骑从侧翼杀出,直扑敌阵中军,手中长枪如龙出海,连挑数名建奴将领,顿时令敌军阵脚大乱。义勇军士气大振,趁势反击,建奴骑兵仓皇后撤,损失惨重。

    此战,岳青筠以五千义勇军击退建奴八千精骑,守住锦州,震动辽东。

    消息传至京师,朱由检大喜,立即下旨嘉奖岳青筠,并命其正式将“辽东义勇军”纳入“御前亲军”编制,赐名“飞龙军”,寓意如龙腾空,震慑敌国。

    而与此同时,京师之中,李承烈亦未闲着。他奉旨训练京师禁军,每日亲自操练士卒,严明军纪,整顿军械,同时引入岳青筠在辽东所用的战阵与火器配置,使得京师新军战力迅速提升。

    “岳将军在辽东立下大功,我们也不能落后。”李承烈对众将道,“陛下亲授‘御前亲军’之名,便是要我们成为大明最强之军。若不能练出一支真正能战的军队,便是辜负了陛下厚恩。”

    众将齐声应诺。

    与此同时,朱由检也在朝堂之上,借岳青筠之功,进一步推动军事改革。他下令设立“兵工司”,专门负责火器研发与制造,并命工部加快战车、火炮、火铳的生产,同时命户部拨款,设立“军功田”,以田产赏赐有功将士,激励士气。

    “朕要的,不是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而是一支能打胜仗、能守江山、能护百姓的军队。”朱由检在朝会上沉声道。

    朝中诸臣,无不肃然。

    然而,就在朱由检稳步推进军事改革之际,一封密报却悄然送入御书房。

    “陛下,张献忠部已攻陷夔州,正向重庆进逼,川中告急!”

    朱由检看完密报,脸色阴沉。他原以为将白杆兵调入京师,辅以秦良玉镇守川中,便可稳住西南局势。却不料张献忠竟趁虚而入,攻陷夔州,直逼重庆。

    “陛下,是否调回岳青筠?”王承恩低声问道。

    朱由检沉默片刻,缓缓摇头:“不,岳青筠在辽东已立下大功,若此时调回,前功尽弃。川中之事,朕另有安排。”

    他提笔写下一道旨意,命秦良玉即刻调集川中民兵,协同留守白杆兵残部,死守重庆,同时命李承烈从京师新军中抽调三千精锐,组成“飞龙别军”,由他亲自统领,驰援川中。

    “陛下,此举是否太急?”王承恩担忧道。

    朱由检目光坚定:“若不能在辽东、川中两线同时稳住局势,朕的改革便毫无意义。朕要的,是大明的中兴,不是局部的胜利。”

    王承恩默然。

    数日后,李承烈率三千飞龙军离京,直奔川中。朱由检亲自送至城外,目光如炬:“此去川中,非为战功,而是为朕立信。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明,依旧有兵可用,有将可依!”

    李承烈抱拳应命,翻身上马,率军疾驰而去。

    朱由检目送他们远去,转身望向京城,心中已有决断。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