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努力种地的时候,建奴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努力种地。两年后,成功饿死了几十万奴隶,饥荒得到缓解。
建奴向东掠夺朝鲜的粮食,向西抢夺蒙古人的牲口,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本已经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朱由检缓缓转身,目光扫过全场,心中却已掀起惊涛骇浪。白杆兵岳青筠与白杆卫李承烈的对决,不仅是一场武艺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的较量。两人皆已力竭,却仍不肯认输,这份不屈的精神,正是他苦苦寻觅的中兴之魂。
“陛下,”马祥麟上前一步,抱拳道,“岳青筠虽出身白杆兵,但其武艺、胆识皆属上品,若能加以重用,必能为我大明再添一员猛将。”
朱由检点头,目光深沉:“朕已决意,封岳青筠为奋武将军,李承烈为镇边将军,皆入京师,编入禁军,为朕所用。”
“陛下圣明!”众人齐声应道。
张凤仪站在一旁,望着岳青筠与李承烈被抬下校场,眼中满是敬佩。她轻声道:“岳青筠的‘游龙八式’,竟能在力竭之时依旧发挥出如此威力,若非亲眼所见,我几乎不敢相信。”
马祥麟点头:“此人若能加以调教,必成大器。只是……”他顿了顿,低声道,“陛下,白杆兵乃川中劲旅,若将其调入京师,恐怕川中兵力空虚,若遇敌袭,恐难应对。”
朱由检微微一笑:“朕自有安排。川中之事,朕已命秦良玉亲自镇守,白杆兵虽精锐,但川中地势险要,若辅以火器与工事,足以御敌。”
马祥麟闻言,心中一震,随即拱手道:“陛下英明。”
朱由检负手而立,望向远方,心中却已有了新的盘算。岳青筠与李承烈的对决,不仅让他看到了武将的忠勇,更让他意识到,大明若想中兴,仅靠一两名猛将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一支真正能战、敢战、善战的军队。
“传朕旨意,召集兵部、户部、工部三部尚书,三日后于紫禁城乾清宫议事。”朱由检沉声道。
“遵旨!”内侍连忙应命。
与此同时,岳青筠与李承烈已被抬入御医房,由太医院院正亲自诊治。两人虽伤势极重,但因体质极佳,加之御医手段高明,性命已无大碍。
“岳将军,李将军,陛下已封你们为奋武将军与镇边将军,即日起入京师禁军,听候调遣。”一名太监宣读圣旨,语气恭敬。
岳青筠睁开双眼,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多谢陛下厚恩。”
李承烈亦是点头,虽未言语,但眼中却多了一丝坚定。
夜色降临,皇宫之中灯火通明。朱由检独自坐在御书房中,翻阅着各地奏报。他手中拿着一封来自辽东的密报,眉头紧锁。
“建奴已派阿济格率军南下,意图打通辽东至蒙古之路,若其得逞,我大明北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朱由检喃喃自语。
他放下密报,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自登基以来,他虽励精图治,但国事艰难,内忧外患不断。如今岳青筠与李承烈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若能将此二人纳入禁军,再辅以火器、战阵之法,或许……我大明真的能迎来中兴。”朱由检低声说道。
翌日清晨,朱由检召见兵部尚书陈新甲、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三人入宫议事。
乾清宫内,三人跪拜行礼,朱由检抬手示意他们起身。
“朕召你们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议。”朱由检开门见山,“如今建奴蠢蠢欲动,辽东战事吃紧,朕欲在京师组建一支精锐之师,以御外敌,你们有何建议?”
陈新甲率先开口:“陛下,组建新军确为良策,但需有良将统帅,还需大量军械、粮草。”
倪元璐点头:“户部虽有余粮,但若要支撑一支新军,需得精打细算,若无良策,恐难持久。”
范景文则道:“工部可提供火器、战车,但需时间打造,若战事紧迫,恐难及时完成。”
朱由检沉思片刻,缓缓道:“朕已有良将人选,岳青筠与李承烈皆为猛将,可为先锋。至于军械粮草,朕另有安排。”
三人闻言,皆是一震。岳青筠与李承烈的名号,他们早已听闻,若真能纳入禁军,确实可为一臂之力。
“陛下圣明。”三人齐声应道。
朱由检站起身,目光坚定:“朕意已决,从今日起,开始组建‘御前亲军’,由朕亲自统领,岳青筠为前军统帅,李承烈为中军副将,其余将领,由兵部从各地调选。”
“遵旨!”三人齐声应道。
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数日后,岳青筠与李承烈伤势痊愈,正式入京师禁军任职。朱由检亲自为他们授印,并设宴款待。
宴席之上,朱由检举杯道:“今日,朕得二位猛将,实乃大明之福。望你们不负朕望,为我大明开疆拓土,保境安民。”
岳青筠与李承烈齐声应道:“臣等誓死效忠陛下,为大明征战四方!”
宴会散后,朱由检回到御书房,提笔写下一道密旨,命人送往辽东。
“朕已布下棋子,接下来,就看你们如何应对了。”朱由检低声自语,眼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