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府。
中平王和晋王二人正在下棋。
不过其中中平王,明显就很浮躁。落子快而响,心思完全不在棋盘之上。
“越是乱,就越要心静。”晋王则是沉稳无比,每次落子都需要很久的思考。
“...
沈昭退位之后,居于京郊别苑,名曰“归寂园”。园中无金玉之饰,唯竹林几片,清泉一脉,茅屋三间。他每日晨起扫叶,午后读书,黄昏则携孙儿坐于梅下,讲那过往风云。寒霜梅年年冬开,春香如旧,仿佛时光从未前行。
那一日,风轻云淡,园外忽有马蹄声急。一名羽林军校尉叩门而入,跪呈密信:“陛下遗诏所托之事,已查得线索。”沈昭拆信细览,神色微变。信中言道:岭南梅岭寺废墟之下,近日地动频仍,井底石碑“寒霜已尽”四字竟逐日褪色,至昨夜彻底消失。更有樵夫夜经其地,闻地下传来低语,似诵经,又似咒誓,声若沈念口音。
沈昭握信良久,指尖微颤。他知道,兄长虽逝,魂魄未必安息。那三百冤魂供养的机关锁魂阵,或许并未真正瓦解,只是随沈念离世而暂时沉寂。如今异象再生,莫非是怨念重聚?抑或……有人暗中重启?
他当即唤来素娥??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将,却依旧腰佩短刀,步履如风。“你可愿再走一趟梅岭?”沈昭问。
素娥低头一笑:“老奴此生,只认一个主子。只要您还站着,我便还能战。”
三日后,一行七人悄然南下。除素娥外,另有工部老匠二人、太医院遗老一名、柳含烟之子沈修文??这位年轻御史素来敬重伯父沈念,曾亲赴皇陵守墓三月以表忠心;还有一人最为特殊:李嬷嬷之孙女阿菱,自幼在宫中长大,通晓古籍禁术,尤擅解读前朝符文。
抵达梅岭时,已是初雪时节。昔日寺庙早已倾颓,断壁残垣覆满白雪,唯有“念园”尚存,由两名老僧看守。他们迎出时面色惶恐,言道近来每至子时,园中寒霜梅便会无风自动,花瓣飘落方向皆指向井口。更有一次,他们在梦中见沈念立于月下,身穿黑袍,手持凤簪,低声说:“门要开了。”
众人入井勘察。原以为干涸之地,如今竟又有水渗出,且水质浑浊带赤,触之冰冷刺骨。老匠以铜铃探渊,铃声未落,井壁忽然震动,一道裂缝缓缓张开,露出内里石室。
石室内陈设简陋,却令人毛骨悚然:中央设一青铜祭坛,上置三具骷髅,皆着宫人服饰,颈戴铁枷;四周墙壁刻满血字,内容竟是《双星计划》全本,包括景和帝密诏、李妃临终安排、宋时安叛变始末,甚至提及一位“影卫首领”,代号“玄甲”,奉命监视两位皇子,确保其中一人永远无法回归。
最骇人者,乃是一卷竹简,封皮题曰《寒霜录》。
沈修文颤抖着手展开,读出声来:“朕知天下将乱,故设双星。然天道忌盈,双龙并现,必引灾劫。若有一日兄弟相认,则须择一归隐,否则山河崩裂,万民涂炭。此非无情,实为苍生计。”
众人闻言无不色变。原来早在景和帝驾崩之前,便已预见到今日局面,并留下如此残酷抉择。
“难道……必须死一个?”阿菱喃喃。
沈昭闭目不语。他想起沈念临终那句“替我看看春天”,当时只觉悲恸,如今才懂深意??兄长早已知晓命运,甘愿以身殉局,换江山安宁。
素娥突然怒喝:“不对!这些文字笔迹新旧不一,至少分三次书写!有人后来篡改过!”她指向墙角一处隐蔽符文,正是北狄秘传的“噬魂咒”图腾。
沈昭猛然睁眼:“北狄……还未罢手。”
果然,数日后京城急报:北狄可汗暴毙,其弟夺位,宣布废除盟约,再度集结三十万大军压境。更可怕的是,新可汗献出所谓“真太子遗骨”,声称那是当年被李妃藏匿海外的第三位皇子,血脉检测竟与皇室吻合!民间谣言四起,说沈昭兄弟皆为冒牌,正统早已流落塞外。
朝堂震动,百姓惶恐。年轻官员纷纷上书,请皇帝速决储位,平息纷争。而老臣周廷章再次跪伏殿前,泣血陈词:“双星既现,岂容再裂?今若自毁长城,恐寒天下之心!”
沈昭静坐御书房三日,不出一言。第四日清晨,他召集群臣,当众取出那半块双生玉,将其投入熔炉。玉石遇火不化,反而发出幽蓝光芒,映照出一幅虚影:两个孩童携手奔跑于东宫花园,身后跟着李妃与一名蒙面女子。画面一闪而过,却清晰可见那女子袖口绣着北狄图腾。
“这便是真相。”沈昭声音低沉,“当年李妃确实实施了‘双星计划’,但她也防了一步??她让一名忠仆之女假扮自己,带着真正的太子沈念逃往南方,自己则留在宫中吸引杀机。而北狄早有细作潜入,得知此事后,掳走了那位忠仆之女及其子嗣,伪造出另一个‘沈氏血脉’,等待时机反扑。”
他顿了顿,环视群臣:“所以,没有第三个皇子。只有我们兄弟二人。而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正统,而是混乱。”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
当晚,沈昭做出惊人决定:亲率五千精兵,携沈念灵位,奔赴边关。临行前,他对皇后柳含烟说:“这一次,我不再躲藏。我要让他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