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48节(第2页/共5页)

路线最终胜出。在巴厘岛事件之前,林信义已经提出了对于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斗争路线,不过当时这一路线并不被越南光复会和一部分劳工党党员所接受。

    越南光复会和部分劳工党党员反对的理由就是,和平斗争等于是承认了法国人在印度支那的统治权,这显然是一种妥协而不是革命路线。

    不过等到林信义抵达武汉时,武汉的风向已经有所变化,因为劳工党的激进派发觉,光复会所主张的彻底打倒法国殖民者的革命路线,并不包括承认柬埔寨和老挝民族的独立。也就是说,越南光复会在赶走了法国人之后,却主张越南有权力接受法属印度支那的全部权力。

    越南民族主义者的这种主张,自然激起了柬埔寨和老挝民族主义者的愤怒,虽然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比越南落后的多,以至于反法运动要轻微的多,但并不代表他们承认越南人有代表他们的权力。

    事实上,即便不提历史上越南王朝对于老挝、柬埔寨的入侵战争,即便是法属印度支那的建立过程中,法国人对于柬埔寨和老挝的统治,也是引入了大量的越南人担任低级官员,从而利用越南人来镇压柬埔寨和老挝的反抗。

    柬埔寨和老挝的民族独立分子愿意接受林信义的和平斗争路线,他们认为以自身的力量确实没法走暴力革命的路线,和平斗争路线不仅可以让法国人让出一些权力,也可以借此改变两国落后的面貌,从而让更多民众觉醒。

    但是越南光复会的革命路线就没法让柬埔寨和老挝民族独立分子支持了,按照光复会的设想,就是柬埔寨和老挝人民应当配合越南的反法武装斗争,把法国人赶走之后,原先的法属印度支那就变为大越南共和国。

    柬埔寨和老挝的民族独立分子怎么能够接受这个方案,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不如不反抗法国人,毕竟和法国人相比,那些替法国人办事的越南官员其实更可恨,没有了法国人的约束,越南人在他们国家岂不是更加为所欲为。

    劳工党内的激进主义者当然也不能接受越南光复会的主张,这和他们想象的革命斗争可差远了,不过是让法官老爷变成了越南老爷。而党内的保守派就更加不认可光复会的大越南共和国的方案了,这个大共和国是不是还要继承法国对于广西和云南的野望呢?

    于是,林信义在武汉的两个月中,对各方进行了协调,最终迫使潘佩珠为首的光复会代表接受了民主斗争的路线,并承认柬埔寨和老挝都有独立反法的权力,越南共和国不会强迫两国加入大越南共和国,至于三国独立后是否组建联邦,可以等日后再商议。

    在劳工党和联盟的帮助下,柬埔寨和老挝的民族独立分子随即在武汉成立了独立的政党,从而解决了国内革命没有组织的局面。在林信义离开武汉之前,三国民族独立政党缔结了反法同盟的协议,认同了在反法独立运动中要互相支持。

    在林信义抵达青岛不久,欧洲传来了一个新闻,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了反土同盟条约,林信义对此不由同身边的人说道:“南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之间的战争要开始了啊,看来意大利对土耳其人的挑战,刺激了南斯拉夫人的反土情绪。”

    不过此时的亚洲局势还是稳定的,天皇的病情时好时坏,使得日本对外政策都趋向于缓和,至于中国这边也致力于国内建设中,袁世凯就任国务主席后修建的津浦铁路已经接近完工,这是北洋集团为了避免南北交通干线为武汉掌握,向英德借款修建的南北铁路干线,花了900多万英镑。

    不过这条铁路可谓是北洋团体执政后的第一功绩,虽然和武汉在这期间修建的铁路线长度有所不足,但却沟通了华东、华北沿海地区的交通,使得南北两条交通干线的格局初步形成。而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借款1600万英镑,也终于为国会所通过,按照袁世凯的规划,这笔庞大的资金将会用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交通和水利建设,并作为货币改铸的本金。

    袁世凯最为关注的两个项目,一个是石景山钢铁厂、一个是黄淮地区的水利建设。在其看来。这两个项目一旦建成,那么北洋在工业和粮食问题上,就都有了和武汉对抗的本钱。双方在山东统治权力的争夺上依旧没有决出胜负,但是武汉在青岛及胶澳铁路沿线占据了优势,这给北洋团体造成了很大压力。

    林信义抵达青岛之后,就主要在推动青岛的港口和工业基础的建设。在他看来,此前在九江设立石油炼化厂完全是迫不得已,因为武汉在沿海地区就没有一个能够确保安全的地盘,但是随着亚洲联盟的建立,山东实际上已经开始变成适合于工业建设的半安全区,只要日中不爆发战争,那么山东半岛就是安全的,英国人也不可能在日中和平没有打破前来山东挑起冲突。

    而山东的工业基础一旦建成,那么中日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平,因为日本没法进攻一个已经建立起工业基地的山东半岛,特别是在航空工业还没有成熟的时代。所以,林信义的主要责任虽然是推动联合舰队的建设,但他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整合山东资源和工业规划上。

    随着德国政府交还了胶澳,德国资本对于青岛的投资反而积极了起来,因为他们现在不需要接受德国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只需要考虑经济利益就可以了。特别是随着摩洛哥危机的爆发,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剧增,这种冲突不仅仅体现在欧洲舆论的互相攻击上,还体现在了远东。

    原本在上海投资的德国商人们,很快就感受到了英法商人对自己的排挤,上海总会拒绝德国侨民申请,完全体现了英国人对德国人的恶意。因此,德国商人开始把上海租界的投资转入中国内地或青岛,从而规避欧洲战争爆发的风险。

    本章完

    第780章

    1912年6月21日,一队舰队停靠在了青岛港外,其中包括了日本海军出售给中国的四艘军舰。原俄国波尔塔瓦号战舰,排水量11,685吨,现为中国海军命名为山东舰;原俄舰列特维赞号,排水量12708吨,现命名为山南号。

    除了这两艘一级巡洋舰外,还有原俄舰瓦良格号、帕拉达号,排水量在七八千吨,改名为武汉号和成都号。随着这四艘主力舰的加入,中国海军终于摆脱了靠海天和海圻舰撑场面的窘境。

    联合舰队主要有三支分舰队组成,日本、中国及太平洋,其他国家只能作为这三只分舰队的附属,不过和德日分舰队相比,中国分舰队的主力舰就未免太跌份了些。

    德国的“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两舰在无畏舰面前固然不算什么,但是作为07、08年才完成的新舰,在远东地区已经可以排在头等战舰的位置了。

    日本海军为了不弱于太平洋分舰队,甚至把香取号战列舰派出作为了日本分舰队的旗舰。当然香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