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47节(第4页/共5页)

已经超过8000,成为武汉劳工党新血的供应核心。

    和后世的正规大学不同,武汉军政大学并不是从完成了普通中学教育的人群中招收人员培养,当初林信义主张建立这所大学的目的,就是为劳动阶级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

    所以军政大学除了接纳普通中学毕业生的考试制度外,还有工农兵推荐制度,在完成了扫盲教育的前提下,经过所在工厂、公社部队的推荐下进入军政大学进行政治教育培养,以作为革命的储备力量。

    这些工农兵学员虽然在通识教育上不及普通中学毕业生,但是当他们接受完教育再回到原先的岗位上时,却能够极大的带动当地的工作,从而提升当地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那些知识分子下放的干部相比,这些工农兵干部的优势就在于,他们被群众视为自己人,容易获得群众的信任。

    而知识分子在基层当干部,虽然在知识面上更具有优势,但有一个问题是始终解决不了的,就是他们终究是上面派来的,迟早还是要回去上面,因此群众就不能指望这些知识分子完全的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劳工党通过这两种干部的使用,既稳定住了基层群众和干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又确保了中央的意志能够被基层干部所执行。

    当然,这种干部培养的模式必然会形成基层组织对于上层组织的对抗,过头了就会形成地方主义,引起中央一部分委员的不满,但基层党组织过于削弱又会形成官僚主义,使群众对于基层党组织产生不满。

    在劳工党尚未完成全国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当前模式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党员的支持。因为地方反动势力的多变,使得中央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地方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社会民情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才能瓦解反动势力的联合,维护劳工阶级的利益。而当前国内外的反动势力依旧占据较强的优势,各地的党组织要是不联合,就无以对抗反动势力的联合扼杀。

    正因为劳工党面临的这个局面,军政大学这样培养党组织新血,并统一基层党员思想认知的教育基地,自然也就成为了劳工党重视的核心机构。田均一就担任过军政大学的校长,直到其工作实在太多,才不得不辞去该职务,但是接替他担任军政大学校长的依然是中央委员,比如现任军政大学校长就是原湖南工农兵委员会主席沈荩。

    林信义来军政大学当然不仅仅只是看一看学校的发展,在参观过校园之后,在校长室内,林信义向沈荩询问起了关于自己建议设立的青年政治教育加强班的情况。

    沈荩也诚恳的回道:“今年三月我们从各年级中抽调了一批优秀学生组建了第一个班级,由党内委员和受邀的日本、俄国同志上课,效果还是相当良好的,六月时组建了第二个班,本月组建了第三班…”

    林信义听完后拿过了三个班的学生名单略略翻了翻,然后便对着沈荩说道:“虽说小班教育可以加强这些学生对于政治的认识,但是我认为正确的思想还需要进行广泛的传遍,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

    军政大学还是应在周末安排面对全校,甚至是不限本校旁听的讲座,请委员和工人国际的同志讲一讲政治的本质。一方面是让委员们不至于距离群众太远,另一方面参加工人国际的各国党派虽然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不一,但就理论研究而言,大多数党派在理论研究上都是高于我们的,吸取他们的智慧,至少可以让年青学生增加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

    沈荩当然不会去反驳林信义的建议,他知道面前的林枫委员和田均一委员一样都是党的创建者,也是中国革命道路的计划者,当他还在考虑着排满的时候,林枫已经考虑如何建立中国的新秩序了,没有劳工党的创立,大清或者会完蛋,但是革命能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就不好说了。

    在革命前途的问题上,党内对于林枫委员的建议总是极端重视的,就算是田均一委员也数次纠正了自己的观点,和林枫委员提出的主张形成了一致。到目前为止,林枫委员做出的判断都没有出现路线上的错误,实践中或者有些小问题,但都不妨碍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这自然就加强了林枫委员在革命理论上的权威性。

    在和沈荩沟通了关于教育方面的设想后,林信义也顺势要求瞧一瞧各省优秀青年的推荐名单,他想要看的还是湖南省的名单。

    一直以来他都很关注湖南省的教育问题,所以他其实很清楚某人已经从湖南的山村中走了出来。对他来说,最大的担忧是,某人在这个时空真的跑去搞教育,这可就麻烦了。对于其他历史名人,他是不大在意的,他觉得这些人都是为时代所造就的,自然也就能够被时代所取代。

    但是对于某人来说,他认为虽然他也是被时代所造就的一员,但这位却也有能力改变时代,让他去搞教育,那就是他的错误了。

    为什么林信义担心某人去搞教育,因为湖南现在和历史上已经走上不同的道路,历史上湖南的进步势力被保守势力所扼杀,使得某人不得不放弃教育事业走上了革命道路,但是现在武汉政权牢牢压制住了周边的保守势力,加上铁路和公路的建设,湖南、湖北名义是两省,但其实却更像是一省,湖南的保守势力在铁路沿线被完全打压了下去,长沙城真正成为了革命的据点。

    某人现在投入教育事业的话,几乎没有什么意外可以打断他的求学之路,这就意味着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林信义当然不想看到这个选择。

    林信义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名字,然后向沈荩询问道:“湘乡中学向军政大学推荐了三人,这个评语最优秀的怎么被打回去了?”

    沈荩瞧了一眼名册后就了然的回道:“奥,李润之的古文文章确实很出色,差不多已经超过普通中学毕业生的水准了。但是我们了解了一下,他的科学课程实在太糟糕了,特别是数学成绩连小学毕业生都达不到。

    湖南那边的解释是,这位同学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新式小学课程只上了一年就跳级到了中学。我们研究后认为,应当让其接受完中学教育后,再对其进行考察。毕竟他是学生而不是工农兵学员,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是需要达到一般程度要求的。”

    林信义知道沈荩说的其实没啥问题,且这个主张还是他先提出的,当初设立军政大学的时候,国内都是偏重文科而轻视科学,所以军政大学对于偏文科的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对偏理科的学生则比较宽松。

    林信义给出的理由是:社会主义是科学,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是难以理解的,偏向于文科的学生总会拿玄学来解释社会主义,搞不好会闹出孔子社会主义的笑话,所以应当严格控制偏文科的学生进入军政大学。

    沈荩给出的解释,并没有偏离他创建军政大学对生源的要求,不过林信义还是打破了自己的观点,决定给某人开个后门,毕竟列宁不大可能在中国久待。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