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52节(第2页/共5页)

是随着洋人出面干涉,看热闹的人就围上来了,因为这个时候大家觉得围观是不会有什么风险的。而林信义也趁机让人把洋人为什么干涉军人宣讲,传播给了围观者。

    一时之间川人都对军人大起同情之心,毕竟列强逼迫重庆开埠后,轮船的通航和洋行对原物料的直接收购,都让四川的船户、商人受到了损失。因此当湖北军人和洋人发生冲突时,川人自然是偏向于军人的,出来干涉的英国人终究没法向对待百姓一样对军队耍横,张荫棠又不肯从人群中站出来为洋人解围,最终英国人还是丢下了一句狠话,表示要让领事向中国官府抗议,才灰溜溜的离开了。

    看着英国人离开,围观的路人都大为兴奋了起来,这下倒是有路人大着胆子向宣讲的军人询问,他们到底在宣讲什么了。看到这一幕,张荫棠把吴禄贞叫到一旁说道:“虽然这样做很解气,但是这么去激怒英国人恐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咱们就不能安静的入藏?”

    第178章 重庆

    吴禄贞倒是能够理解张荫棠的想法,因为他从前也是这么看待问题的,保卫国家乃是朝廷的事情,因此没必要和百姓说的太多,但是在留学日本期间看到日本国民对于国家的支持,之后又在劳工党内接受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思想,他的想法就改变了不少。

    面对张荫棠的质疑,吴禄贞认真的回道:“张大人以为,光凭我们这100个人入藏,真的能够对抗得了入侵西藏的英军吗?”

    张荫棠自然是知道不能的,他摇着头说道:“正因为不能,所以更不能激怒英国人啊,要不然我们怎么和英国人进行外交,劝说他们退去?要是英国人恼羞成怒,到时就不单单是一个西藏有问题了。你要知道,现在俄国在北方也是虎视眈眈,要是英俄两国联起手来,我国就真的麻烦了。”

    吴禄贞这下倒是有些无话可说了,在他看来,面对外侮时朝廷想的就不应该是打不打得的过的问题,而是该如何组织抵抗的问题。但是他也知道这样的说辞是没法打动张荫棠的,在船上这两周,两人也算是交往颇密,他倒是了解这位帮办大臣心中是有一本账的,他是真的想利用国际法要求英国人从西藏退去的。

    这就是在船上,张荫棠怎么也拉拢不到他的原因,因为双方的想法简直是南辕北辙么。但是同样的,他也不可能用军事优先的理论说服对方,要是朝廷真的有能力在西藏击退英国人,那么也就轮不到张荫棠来当这个帮办大臣了。

    吴禄贞思考了一下后说道:“我营中有一个文书。入藏途中要进行宣传,这是他的建议,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要是大人不介意的话,不如我请他过来直接为大人解释好了。”

    张荫棠不知吴禄贞这是什么意思,他之所以愿意和对方平等往来,是因为吴禄贞好歹也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相当于举人以上,进士以下的功名了。随着朝廷不断推动新政,海外留学已经成为了新政中最活跃的部分,因为只要到海外留学一趟,就等于拿到了举人功名,这可比直接去考举人容易多了。

    而朝廷任官时也发现,海外留学生至少是能做事的,那些考出来的举人则大多都是书呆子,既不了解外面世界的情况,也对实务一窍不通,唯一的本事就是能背诵圣人的经典和写几首诗词。

    过去朝廷不用和洋人打交道,所以这些官员至少还能维持朝廷在地方上的统治,但是现在大清的国门已经被洋人打开了,不要说沿海口岸,就连内陆的不毛之地都有着洋人传教士,这个时候重要的已经不是控制地方,而是如何同洋人打交道,平息华洋纠纷了。

    那些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很少能够平息华洋纠纷的,他们要么就是患有恐洋症,要么就是盲目的排外者,在这两者的合力下,最终酿成了义和团之乱,面对八国联军侵占京城的后果,主张革新的洋务派和留学生官僚自然对科举制度大加批评,认为这种培养旧式官僚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要是再不培养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新官僚,那么八国联军入侵之事还会重现。

    如果说,庚子国难之前,大清王朝的统治日常是镇压内部的不同政见者,不管是支持或是反对大清,只要是主张修改祖制的都要一体弹压。那么庚子国难之后,大清王朝的统治日常就是如何安抚列强了,这也是张荫棠这个维新派能够被起复,而俄国、英国入侵满洲、西藏,朝廷却只想着息事宁人的根源了。

    从吴禄贞的留学经历来看,自然同具有维新派渊源的张荫棠是同一阵营,也是同一阶层的,所以双方才可以平等往来。但是一个营文书,怎么能够和他们坐在一起讨论决策呢?

    看到张荫棠的脸色有所改变,吴禄贞倒是立刻醒悟了过来,赶紧补充了一句说道:“林君虽然是文书,但也是留日学生出身,只是听闻英人入侵西藏,才归国投军的,非是普通武夫。”

    听了这话,张荫棠的脸色才缓和了下来,他瞧了瞧周边的环境后便指着远处的茶楼说道,“那就去那间茶楼,找个雅间安静的谈话…”

    这边听到吴禄贞的邀请,林信义也没有多言,他只是交代身边的几人说道:“不要害怕讲错什么,但要让每个人都试着去同群众讲讲,他们为什么要参加这场战争。任何工作都是开头难,只要习惯了就不难了,我们现在不锻炼和群众打交道的本领,到了语言不通的藏地,就更加难以开展工作了。”

    陈竟存等人对着林信义连连点头,在船上的这两周里,林信义通过劳工党的组织,在这支小队伍中建立起了一个支部会议和士兵委员会,从而让这支部队开始凝聚在了自己身边。吴禄贞虽然是最高军事长官,但是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上,大家则都开始认同林代表所领导的党的支部会议了。

    吴禄贞对这样的变化倒是没啥意见,因为在支部会议的领导下,这支部队要比之前要有凝聚力的多。湖北新军多知识分子不假,但是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团结,假如说过去旧军队内部之间的分裂多出于权力和利益的分配,那么新军中的分裂则往往开始于知识分子理念上的不同。

    新军中虽然有着许多知识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是要求进步的,保皇派同样也不少。就算是革命派中,也还有君主立宪派、共和派和过激派的分歧。劳工党吸纳的虽然是过激派知识分子,即主张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人民共和国,但是这一派的人数真的不多,革命派中的主流还是君主立宪派和共和派,他这一队人中同样有这两派的存在。

    在过去,吴禄贞也只能以官长的身份和民族主义的革命口号来团结这两派。不过这种团结其实很虚弱,因为在关键时刻你也很难掌握住他们真正的想法。但是在林信义所创建的支部会议和士兵委员会下,这支军队开始对全体官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