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科幻小说 > 刘宋:未满十二 > 正文 179急行军

正文 179急行军(第1页/共2页)

    军营里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叱以鞑、呼卢古前往赫连韦伐的帅帐,赫连韦伐根本就瞒不住二人的死讯。最快更新小说就来e77  因此,赫连韦伐只能主动暴露此事。  “什么将军死了”  叱以鞑的死讯让军中将校措手不及,他们  终南山的雪,终于在第三日清晨悄然停歇。天光破晓,晨雾如纱,笼罩着山间古道。法明小沙弥推开庵门,积雪簌簌滑落屋檐,那束野麦花依旧静静立于石阶之上,花瓣上无一丝尘污,仿佛被某种无形之手精心守护。他蹲下身,指尖轻触花瓣,忽觉一阵暖意自指尖蔓延至心口,竟不似寒冬该有的温度。  “师父”他低声呢喃,“你说的归去之时,是不是已经到了”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马蹄踏雪之声,清越而坚定,由远及近。不多时,一队白衣学子穿林而出,皆披素袍,肩扛书卷,身后跟着数百百姓,手持农具、油灯、草席,默默列队于庵前空地。为首者乃李承恩,年已五旬,鬓发微霜,却目光如炬。他缓步上前,从怀中取出一封黄绢密信,双手捧起,置于庵前供桌之上。  “此乃沈公遗令最后一章。”他声音低沉,“嘱我待天下重开惠民之路时,亲送至此。”  法明接过黄绢,展开细读,字迹苍劲有力,墨色犹新:  “吾生有憾,未能亲见万民共学、四海同耕之世。然志之所向,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田垄之间,在童子琅琅之声里。今闻建康诏书已下,义康之策复行于世,渠水再润关中,我心足矣。若后人不忘其本,则吾虽死犹生;若天下尚存一念为民之心,则刘义康从未离去。”  读罢,法明泪如雨下。他抬头望向庵内佛龛,那里供奉的并非佛陀金身,而是一幅褪色布画画中少年立于渠畔,手中执尺,身旁孩童环绕,背景是初春融雪、万物复苏之景。那是当年一位老画师依民间传言所绘,题曰:“十二岁主关中图”。  “原来他一直都在。”法明喃喃道。  此时,日头渐升,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孤庵。百姓们自发围聚成圈,有人捧来陶罐,盛满渠水;有人点燃松脂火把,照亮碑文;更有孩童跪地,以手指蘸水,在石板上一笔一划临摹“仁”字。李承恩立于中央,朗声道:“今日,我们不为祭奠亡者,而为唤醒生者。请将你们带来的书册,埋入此地”  众人齐应,纷纷解下肩上书卷有屯田策抄本,有劝农书残篇,有义康书院讲义手录,甚至还有敦煌带回的蒙汉双语启蒙课本。他们一一投入早已挖好的坑中,覆土压实,再立起一方青石碑,碑面刻着八个大字:“思想不灭,薪火相传。”字体刚劲,出自徐羡之后人之手。  仪式毕,忽闻山顶铜铃再响,三声清越,久久回荡。法明仰首望去,只见一道白影掠过峰巅,衣袂飘然,转瞬隐没于云雾之中。他心头一震,脱口而出:“是他真的是他”  李承恩却只是微笑,并未言语。他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牌,上镌“渠卫”二字,轻轻放在碑前。他知道,那支曾护书千里、伏击密探的隐士之军,早已解散于无形。但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武力与忠诚,更是一种信念:真正的守护,不是持剑而立,而是让每一滴水都流向干渴的土地,让每一个字都能照亮蒙昧的心灵。  与此同时,柔然草原上的“华夷共学塾”正举行开年典礼。可汗亲自牵着儿子的手步入学堂,那孩子不过七岁,穿着粗布短袍,胸前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汉、鲜卑、突厥三种文字写着名字。老僧端坐讲台,面前摊开一本千字文,声音温和却有力: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孩童们齐声跟读,声浪如潮,传遍营地。可汗听得动容,低声问:“先生,这便是您所说的共学不分贵贱,不论族类”  老僧点头:“正是。若一个孩子因出身而不得识字,那便是整个世界的损失。知识不应锁在宫殿,而应散在风中,吹进每一顶帐篷。”  可汗肃然起敬,当即下令:凡境内六岁以上孩童,无论牧民、奴隶、战俘之后,皆可入学;教师由各族推选,俸米由国库统一拨付;每年春耕前,全国停牧三日,专办“识字节”,举家习文。  消息传至建康,刘义隆听罢,久久沉默。他正在御花园散步,身边唯有贴身宦官随侍。园中梅花初绽,香气袭人,可他神情恍惚,似有所思。  “朕这一生,最怕的是什么”他忽然开口。  宦官不敢答。  “怕他太明。”皇帝缓缓道,“怕他说出真相,怕他赢得民心,怕他在百姓心中比我更像是个君王可如今,连柔然人都在学他的路,朕反倒成了孤家寡人。”  他停下脚步,望着池中倒影那个曾经英姿勃发的帝王,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眼窝深陷的老人。  “或许寡人从来就没赢过。”他轻叹,“我只是坐在龙椅上的人,而他,才是这片土地的儿子。”  数日后,皇帝下旨,命工匠打造一座铜像,不雕龙画凤,不着冕旒,只塑一人立于渠边,手持竹简,俯身与孩童对话。像成之日,亲率百官祭拜,并亲题匾额:“为民者尊”。  此像立于建康新建“惠民馆”前,成为历代学子朝圣之地。每逢清明,总有孩童提灯前来,绕像三圈,献上亲手抄写的民生七不可断。  而在北方边境,原白狼谷旧址,一座新村悄然兴起。村民多为流民、逃户、战乱遗孤,由几位义康书院遗老带领,依屯田策重建家园。他们开渠引水,分田到户,设“议事堂”由众人推举长老共商大事。村口立碑,书曰:“此地无王,唯民自治。”  一日黄昏,一名游方僧人路过此地,见孩童在渠边读书,农夫在田头议政,妇人在井边传授织布技艺,不禁驻足良久。夜宿村中祠堂,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