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56节(第2页/共5页)

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工党自然不可能答应法国人给出的条件,对沙基惨案和平的处理。

    英国人在亚洲的处境虽然比法国人强,但也没有强到什么地方,英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东亚秩序,防止其他势力入侵印度洋,而不是让日本取代欧洲列强成为东亚的唯一列强,更何况中国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让英国人感受到了又一个德国发展的复制品。

    当初英国人扶植德国资本,试图在中欧保持一个地区强权,以避免法俄瓜分欧洲,但是德国资本壮大之后反而危及到了欧洲的均势。现在中国中部地区的工业化也令英国人感到了危机,如果中国和德国一样完成了工业化,那么英国将会完全失去对于东亚的控制,更加保不住印度洋这个大英帝国的内湖。

    然而英国扶植的日本并没有如英国政府想象的那样,成为英国在东方的忠实盟友,而是成为了英国在东方秩序的新挑战者,这就意味着,英国在东亚的撤退时间被大大的提前了。

    本章完

    第800章

    自杨士骧病故后西北地区的地方势力开始重新抬头,特别是原前清官吏不满失去的权力,和马安良领导的西军进行勾结。而京汉铁路和同浦铁路、陇海铁路的修建,又令武汉势力进入了陕西和山西南部,使得北洋对西北地区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袁世凯对西北地方势力的态度从压制转为了拉拢,前清时期的宁夏知府赵惟熙开始逐渐掌握甘肃省政,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在今次的南征计划中,甘肃西军和陕北陈树藩部,原本是意图攻下西安,并进步山西,打通西北和华北之间的交通的。

    正是在北洋和西军的两面夹击下,红军北方方面军没有轻举妄动,主要以保卫铁路沿线安全为第一目标。1910年10月,洛阳到西安,西安到太原铁路通车,也就意味着从武汉前往太原有了两条线路,一条是过河北进入山西太原,另一条则是过陕西进入山西。

    这两条铁路的建成,也是武汉全面控制山西,并开始掌握关中地区的开始。北洋在这种工业化的力量下,压根无从抵御。袁世凯费尽心力建成的京张铁路,从1905年开始勘察,后因为战争中断,最终于1913年才完成了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线,和武汉的铁路建设能力相比实在是差远了。

    之所以京张铁路建设的如此艰难,因为在武汉的主张下,选择了施工难度最大的丰沙线,这条路线因为需要大量的隧道和桥梁,所以造价最为昂贵,施工难度也最高,但是丰沙线的好处是缩短了距离和提高了列车的承载力。

    通过这条铁路,可以把大同地区的煤炭和张家口地区的铁矿运到北京进行冶炼,这也是北洋修建景山钢铁厂的底气。由此可见,在这个时代铁路线路实际上已经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布局。

    正因为武汉可以通过西安和山西的北方方面军联系上,而从大同到库伦的铁路是1913年完成的,从库伦到上乌丁斯克之间的铁路也快接近完成。也就是说,山西、内蒙的铁路线不仅仅维系着红军在北方的存在,还能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和北满及外东北地区的红军给与支援,因此这条铁路线也就变成了红军在北方的生命线,不由武汉加倍关注了。

    不过在第三军、第一军、第二军的连续溃败后,原本支持北洋的甘肃西军和陕北陈树藩部都意识到了天下的格局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他们继续支持北洋去进攻红军控制的铁路线,那么等红军拿下北京后,就该轮到清算他们了。

    红军在关中平原最西面的据点是宝鸡,也是陇海铁路现在建成的最西端,西军一直想要拿下宝鸡,从而打开通往关中的通道,不过西军以回族武力为根本,陕西人压根不肯让西军进入关中平原,因此在关中民众的支持下,红军一直坚守在了宝鸡,而陈树藩部则一心想要拿下西安,但始终都没有突破渭南一线。

    当意识到北洋的南征计划已经完蛋后,西军开始后撤回甘肃,但是陈树藩却没有退路了,他很清楚退回陕北就是死路一条,因为陕北压根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可以让他抵抗红军的反击,连北洋都扛不住红军的进攻,那么他凭啥靠着贫瘠的陕北和红军周旋下去?

    在12月底,陈树藩部直接和西安的红军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投诚接受武汉的领导。西军的退去和陈树藩部的投诚,终于让北方方面军腾出了手来,开始沿着石太线反击北洋军。在红军中原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的夹击下,曹锟所部再一次败退,退到了保定,沿大清河布防。

    保定的地理位置虽然优越,在太行山和河北平原的交接之处,还有着大清河水系作为障碍,但是这种地形用来阻碍游牧民族是不错的,用来抵挡火炮和机枪就差得多了,且曹锟虽然在保定经营了不少时日,但北京已经没有什么资源能对他进行补给了,也就是说曹锟实际上变成了孤军,只能靠着自己击退红军,才能保全自己。

    如果没有南下的失利,那么曹锟其实还能守一守,但是在部队拉出去被打回来之后,他的嫡系都损失了大半,剩下的那些旁系人马有多少愿意服从命令的,完全是未知数。

    这一次从邯郸败退,就是各部在红军的打击下自行撤离,导致战线崩溃,原本七万多人马,到了保定连四万都不到,除了那些被红军俘虏的,许多士兵其实是当了逃兵,毕竟他们就是河北人,看到军队失败了,脱下军服回家去是很正常的。

    曹锟在15年2月初一向北京提出了辞职,他表示自己才能不足,实在难以抵挡南军的进攻,希望袁世凯派出军队支援自己,自己愿意退位让贤。如果北京不出兵的话,他不能保证下一次南军进攻时,保定还在不在北洋手中了。

    曹锟的电报让袁世凯知道,北洋已经打不下去了,就算日本人开始干预这场战争,和北洋也没多大关系了,因为北洋必然在这之前就崩溃了。袁世凯只能派赵秉钧和陆建章带着最后一支机动兵力前往保定稳定局势,并让赵秉钧和武汉方面联络,就武汉提出的条件进行协商。

    局势的变化比袁世凯预估的还坏,冯国璋听到曹锟退守保定后,立刻和第五师师长靳云鹏向对面的红军将领提出停战协商和平,北洋团体从内部开始崩坏了。

    赵秉钧这里刚和武汉联系上,还试图为北洋团体争取一点政治好处,武汉代表宋教仁已经转告他,冯国璋领导的第二军和靳云鹏的第五师已经接受了红军的条件,交出部队宣布下野,红军已经开始向济南进军,北洋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袁世凯只能为自己考虑,不能再提出什么北洋团体的待遇。

    赵秉钧和北京通电确认了山东的北洋军已经失去联系后,赵秉钧终于放弃了为北洋团体保留政治利益的打算,为袁世凯争取了政治赦免和个人财产的保全等条件,就匆匆返回了北京。

    袁世凯对于赵秉钧带回的条件虽然不能接受,但赵秉钧还是用一句话说服了他,“大帅的本钱已经都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