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作者是秋水的小说 > 正文 第1548章又爱又怕,如鲠在喉

正文 第1548章又爱又怕,如鲠在喉(第1页/共2页)

    她那狰狞的脸上,疯狂被无尽的痛苦和恐惧取代,她徒劳地伸出手,似乎想抓住什么,眼神中充满了悔恨与不甘!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在那霸道的火焰中化为虚无,连一丝灰烬都未曾留下。

    邪核埋下的这颗棋子,连同那枚本源魔种,在明川这试手一击之下,神形俱灭!

    “不??!!!”

    空气中,只剩下一道凄厉的惨叫……

    紫蓝色的火焰缓缓消散,结界内恢复了平静。

    只有空气中残留的细微能量涟漪证明着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对决。

    明川缓缓落下......

    山风穿过林梢,带着初春的凉意。明川坐在药圃边的石凳上,手里摩挲着那本破旧的笔记本??老人留下的抄录本已逐页扫描存档,原件则被他用油纸仔细包好,准备放入记忆馆的恒温柜中。阿萝走来,递过一杯热茶,轻声道:“他说那晚烧书时,火光照在脸上,像烙铁烫心。”

    明川没说话,只是点头。

    茶雾升腾,模糊了远处尚未融尽的残雪。这两年,医蛊堂的日子看似平静如常,可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不是风暴将至的那种动荡,而是一种缓慢却坚定的渗透,如同地下根系,在无人看见处蔓延生长。

    苏晚晴从实验室出来,眉宇间透着疲惫与兴奋交织的神色。“第三代过滤仪临床测试成功了。”她坐下,声音压低,“不只是老兵,还有两名曾参与‘共识会’宣传系统的前成员主动联系我们,说他们……开始怀疑自己过去传播的一切。”

    阿萝挑眉:“他们信得过吗?”

    “不信也得见。”明川提笔写道,“真相不怕对视。”

    当晚,两人抵达山脚驿站。一个曾是纪录片导演,另一个是AI叙事工程师,负责为“创伤回流”项目编写情感脚本。他们带来一段未公开的内部会议录音:高层明确指示,“要制造不可逆的情绪依赖,让观众觉得只有我们才记得真实,其他都是谎言。”

    “我们以为自己在唤醒正义。”导演低头搓着手,“后来才发现,我们在喂养仇恨。”

    明川静静听着,最后写下一句话:“现在呢?你还想唤醒什么?”

    工程师沉默良久,说:“我想学会……如何停止伤害。”

    三天后,他们自愿进入记忆净化程序。过程并不轻松。当系统还原他们亲手剪辑过的受害者临终影像时,其中一人突然崩溃大哭:“那个女孩……她其实没死,是我们把她变成‘烈士’的!我们删掉了她求饶的画面,只留下她怒斥政权的那一秒……”

    苏晚晴关掉设备,轻声说:“你现在看见她了。”

    是的,看见??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几周后,《昭宁日记》新增三段音频,署名匿名贡献者。内容不再是单向倾诉,而是对话形式:一位母亲讲述女儿失踪后的十年是如何靠织毛衣度日;一名狱警回忆某夜听见女囚哼童谣,从此再没能安睡;还有一段,竟是当年查封沈昭宁书房的小公务员自述:“我拿走她的书时,顺手捡了一页散落的诗稿。上面写着:‘愿我的名字不成为旗帜,而是一粒落入泥土的种子。’我藏了二十年,昨夜才敢读出声。”

    这些声音没有煽动性,也不寻求认同,只是存在。可正是这种“存在”,让无数人第一次意识到:历史不该只有胜利者的碑文,也该有失败者的呼吸。

    海外舆情悄然变化。原本激烈对立的社群开始出现异动:有人自发整理“被遗忘的普通人名单”,附上生平琐事而非政治标签;一所中学将《我说了》案例改编成舞台剧,演出结束时,全场学生举起纸灯笼,齐声念道:“你听了,我就不是孤单的疼。”

    而国内,虽无公开报道,但教育部内部简报显示,“倾听单元”实施一年后,青少年心理干预需求下降37%,校园暴力事件减少近半。更令人意外的是,多地基层单位陆续上报类似实践:社区设立“沉默角”,鼓励居民写下不愿当面说出的心事;监狱引入“共听计划”,服刑人员与受害者家属轮流朗读彼此日记片段。

    这一切,并非由谁下令推动,而是像雨后菌丝,自然滋生。

    清明那天,细雨如织。医蛊堂照例举行追思仪式。孩子们不再只是献花,而是每人带来一件“微小纪念物”:一片落叶、一块刻字石子、一封写给陌生亡者的信。

    一个小男孩交上来一只折纸鸟,里面夹着张字条:“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今天帮你骂了欺负人的班长。你说过的话,我在课本边上抄了一遍。”

    明川看着,眼底微动。

    仪式结束后,他独自登上后山。那里新立了一块无字碑,材质取自基地废墟的混凝土碎块,表面粗糙,未经雕琢。每年清明,人们会在此放下一株忆璃花或“无名”种子,不题名,不立传,只为证明??有人记得。

    他正欲转身,忽觉脚下泥土松软。蹲下拨开枯叶,竟发现一节铜管露出头来,正是当年埋下的另一枚备份容器。他记得,那是母亲手记的副本,原计划封存三十年。

    可现在,它提前出土了。

    打开陶罐,内里干燥完好。他取出卷轴般的手稿,轻轻展开。除了原有文字,末尾多出一行陌生笔迹:

    > “如果你看到这行字,说明时机到了。

    > 不是因为世界变好了,而是因为你还愿意相信它能变好。”

    落款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符号:一朵简笔画的忆璃花,花瓣五片,中间一点露珠。

    他怔住。

    这不是母亲的字。

    也不是陆沉舟、苏晚晴或阿萝中的任何一人。

    那会是谁?

    当天夜里,卫星信号再次捕捉到异常数据流。来源仍是滇西方向,但这次不是伪造影像,而是一组加密文本,反复传输同一句话:

    > “归愿之火,永不熄灭。”

    苏晚晴破译后皱眉:“这不是‘共识会’的语言风格。倒像是……某种回应。”

    “回应什么?”阿萝问。

    明川望着窗外渐亮的天光,忽然想起什么。他翻出两年前矿区行动的照片,在角落一处断裂墙体上,隐约可见一道刻痕??正是那朵忆璃花的图案。

    “有人一直在跟着我们。”他说。

    不是敌人,也不是盟友。而是一群沉默的同行者,在暗处接力传递着同一种信念。

    接下来几个月,奇怪的事接连发生。南方某山村小学图书馆,一夜之间多了上百本禁书复刻版,扉页都印着同一句话:“读它,不是为了反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