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53节(第2页/共5页)

十八省不能作为日本的吞并对象,因为这会破坏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秩序。

    伊藤博文理想中的亚洲格局是,日韩合并,日俄保持和平,满洲、蒙古独立作为日中俄三国的缓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东亚新秩序,类似于欧洲那样的大国主导的条约体系。所以伊藤支持陆军对朝鲜半岛的吞并,但并不支持日俄为了满洲进行战争,同样的他也不支持海军的南下政策,实际上台湾就是他能够接受的日本的南方边境。

    只是伊藤博文的外交设想不能获得陆海军的支持,也不能被新一代的帝国派年轻官僚所认同,激进派认为他太保守,保守派认为他太激进。这也是伊藤自甲午战争后政治上逐渐走下坡路的原因,因为在外交上他的主张属于少数派。

    也就是林信义修正了海军的发展路线,及时的提出了亚洲联盟一说,给伊藤博文找到了外交上的新支点,从而摆脱了被各方反对的困境。当然,如果要支持亚洲联盟路线,那么就必须要在东亚共荣主义上进行修正,解决以日本为中心的帝国秩序,而完全改用欧洲的条约外交作为基础的平等外交。

    伊藤博文能够这种外交理念,受其影响,一部分日本官僚也能接受,但是对于深受大英帝国政治教育的留学生们,实际上很难摆脱帝国外交的思想,他们没法接受朝鲜人和越南人同日本人平等的讨论亚洲秩序,毕竟这两个民族连独立都做不到。

    此次桂太郎组阁,就使得帝国派在外务省重新掌权,这些外交官试图通过引发中国内战的机会,彻底的解决朝鲜半岛和滨海地区的悬案,并确立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

    但是,明治天皇去世后,陆军确实少了一大压制,可是却也失去了煽动国民支持对外战争的精神支柱,日本人会崇拜军人,但不会为了军部去冲锋,能够迫使日本人在战场上冲锋的只有天皇。大正天皇在智力上的缺陷虽然没有暴露在人前,可是其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也就令国民没法对其产生狂热的崇拜情绪。

    陆军动用天皇的诏书直接组阁,更是让国民对于天皇是否能够理智的处理国事产生了怀疑,毕竟在明治天皇的统治时期,首相是经过元老们推荐而上报给天皇请求御命,而不是直接由天皇决断的。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违背了五条誓文,虽然符合明治宪法,却不能让知识分子接受。

    因此在桂太郎内阁提出增师案上,国会展开了全力阻击,政党议员认为陆军正试图建立军部独裁的体制,显然是在破坏宪法,那么他们所期待的政党政治就会完全落空。一个增师案尚且不能通过,想要干涉中国内战,自然需要更加有说服力的借口。

    按照这日本外交官的看法,只有当中国南北两军陷入胶着期,日本才有理由派出军队保护侨民,从而实现对海外派兵的议案。但是现在,北洋军一触即溃,这边日本国内舆论才开始造势,连干涉中国内战的声音都没有推出呢。

    面对北洋的快速溃败,日本驻华外交官自然意识到了桂太郎内阁的对华外交政策已经无限接近破产,而这种外交政策上的破产必然会带来一波对帝国派外交官的清洗,毕竟在亚洲联盟成立后,主张联盟内部合作的外交官正在逐渐增多,这一次帝国派外交官主导的外交路线的失败,自然会加强联盟派外交路线的支持者,他们自然是焦急不已的。

    只是英国和日本外交官很快就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向袁世凯施压,中国的局面都已经失控了。武汉军队在控制了黄河铁路桥后,并没有继续向邯郸方向进攻,而是调转了方向向东分三路扫荡过去了。

    北路沿黄河向开封、菏泽进攻,中路则向宿州、徐州,南路则从安徽东部向津浦铁路方向,而武汉也逐渐完成了向战时生产的转变,10月底时已经有两个动员师集结完毕,接替了湖北、河南等处后勤路线的保卫工作。

    按照美国人对武汉的观察报道,武汉民众对于这场战争抱着热烈支持的态度,大量的工人踊跃报名参军,至少在这位美国记者的观察记录中,仅仅半天时间就有二三千年轻男子在公开的征兵报名处完成了登记。

    以他的估算,武汉三区总人口约120万,至少有40-50万青壮年,按照十分之一动员力度,就能组建2-3个师,两湖地区的人口超过6000万,接近德国人口,这样动员下去,武汉很快就会拥有一支超过60万人的陆军。

    而反观北洋治下,在战争爆发之前,其招募士兵的渠道就比较单一,大多数人从军就是为了军饷,而许多人都是达不到北洋的征兵要求的,但是因为人情关系,这些不合格的士兵大量的挤占了名额,有些人连16岁都不到,他们的军饷都交给了军官,只能等过上几年才能正式参加操练,这就是所谓的喝兵血了。

    战争爆发后,这些关系户是不肯报名了,可是愿意当兵的老实农民并不多,毕竟好男不当兵么,只有那些街头无赖倒是愿意领一份军饷,可是这些人在纪律上就难以管束了。第三军在前线溃败后,连街头无赖都不敢报名了,北洋的后备兵员开始陷入枯竭。

    英国和日本毕竟都是现代政治制度下的国家,他们很快就从武汉的征兵能力和其作战的方式判断出,武汉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击败北洋,而是打算彻底的消灭北洋统一全国。这个时候他们逼迫北洋也没用了,在武汉这种进攻下,北洋要是扛不住就是真扛不住,没有什么隐藏实力的必要。

    因此英国外交官向桂太郎内阁建议,日本应当尽快介入中国内战,再迟就来不及了。日本的驻华外交官看法和英国人没啥区别,他们警告东京,“如果在武汉攻下北京后才出兵,那么将会使日本的行动失去正义性,并引发日本和中国的全面战争,东亚秩序将会全面崩溃。”

    同时这些日本驻华外交官还告了海军一状,认为海军并没有按照政府的指示给与北洋方便,不仅阻止了北洋控制山东的企图,还通过谈判拖延了时间,使得山东局势在北洋第三军溃败后彻底失去控制。

    桂太郎和陆军大臣在焦头烂额之际,抓着驻华外交官的电报质疑海军在华行动破坏了日本的国策。桂太郎的质疑引发了海军的不满,山本权兵卫指责桂太郎上台后破坏了自己和西园寺为日本制定的国策不说,现在还试图把自己在外交上的失败推给海军,实在是无耻之尤。

    陆海军之间围绕着对华政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次连元老会议都分裂了。此前陆军积极支持北洋的行为,原本就没获得海军的认可,不过海军中一部分人对于辽东半岛和滨海地区的贪欲,使得海军还是默认了陆军的行动。

    崛起的过于迅速的日本人,终究没有什么战略上的定力,对于有利可图的好处,总是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完全没有去考虑过,把所有好处都吞下时,自己的胃口是否真的那么好。南下战略对日本海军的重要性,亚洲联盟对于海军南下的重要性,在可以吞下大连、旅顺和海参崴的诱惑下,让海军忘记了取舍。

    所以,林信义第一时间就去了武汉,认为要迅速的击败北洋的军事力量,从而遏制住列强参战的欲望。而武汉的军事能力也确实的完成了他的设想,在他从武汉回到青岛的一周内,南北两军的交战局势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利用了联盟名义拖延了北洋军对青岛等地攻击后,山东的劳工党也就迎来了战略上的转机。北洋第三军的失败,使得北洋第五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