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只能期待卢永祥不要被红军击溃,虽然这个希望比较渺茫,他知道后卫部队的军纪可没有自己这一团好,指望他们在袭击中完成就地防御,多半要完。毕竟北洋军是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作战方式的,前面的部队都没有被歼灭,怎么能够去打后面的部队,这要是两下夹击,不就完蛋了么。
但是红军部队中的大量骡马,使得一些重武器能够跟得上步兵的行军速度了,这就意味着红军在运动后的攻击力并没有被削弱,而行军中的北洋军抵抗一下步兵的冲击还行,面对有着重武器加持的步兵攻击,必然是要完。
吴佩孚期待的奇迹没有出现,卢永祥身边的部队在红军的这种快速进攻下,顿时失去了指挥,在被红军分割包围后,很快就出现了成建制的投降,于是到了天黑之前,吴佩孚看到了红军派来劝说投降的后方同僚。
吴佩孚不甘心就这么认输,因为他觉得自己都没有和红军交过手就这么败了,实在是太可笑了。他拖延着红军,然后指望郑县的救援,毕竟第四师已经渡过黄河了。只是,吴佩孚等了三天都没有等到什么援军,而红军的炮兵已经抵达前线,面对红军决定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吴佩孚只好下令投降。
吴佩孚投降后的第三天,曹锟带着第三师余部和第四师的大部逃回了黄河北岸,虽然红军没能歼灭北洋一个完整的师,但第三军实际上已经被打残,将近三万余兵力丢在了黄河南岸,曹锟退回黄河北岸后就一路向北,直接退到了邯郸地区。于是11月5日,北洋军的南下作战计划正式破产。
第792章
开战不到40天,结果南下的主力第三军就被武汉正面击溃了,曹锟甚至连黄河都没守住,因为北洋军不敢炸黄河铁路大桥,也来不及设置炸药。
战前北京还有些声讨南人的舆论,那些地主阶级出身的文人表示这一次的南征是以正讨逆,袁世凯作为国务会议主席等同于前清皇上,武汉不过是割据一方的泥腿子和苦力的抱团,在国策上处处和北京作对不说,还敢插手国家人事,扰乱国家安定局面,所以北洋大军南下扫平群丑,实乃是廓清国家的大政。
对此次战争,北洋将领虽然没有这些地主文人那么乐观,但也认为北洋现在是占据一定优势的,且列强中除德国之外,大多支持北洋,美国虽然表示中立,但却同意向北洋出售各种物资。所以北洋将领乐观的看法是能够直接拿下武汉,稍稍悲观一些的也觉得可以迫使武汉接受南北分治的局面。
但是第三军才过黄河没多远就被打崩,这是北洋上下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退回邯郸的曹锟第一时间就向袁世凯告状,表示此次失败并不关自己的事,都是小徐瞎几把指挥,不仅不听从自己稳打稳扎的建议,还绕过他命令第三军的下属部队过河,使得他这个第三军司令只能指挥本部第三师,难以协调全军。
段祺瑞自然是要维护自己的亲信的,何况他也不觉得小徐的指挥有什么问题,他对袁世凯表示,“布贩子领兵无能,他的第三师在前面连一天都没顶住,还让其他人如何布防?不是我陆军部指挥有误,而是布贩子尽用私人,把好好的第三师给毁了。”
袁世凯听了很是不快的反驳道:“仲珊为人忠厚,就是耳根子软了些,什么布贩子不布贩子的,这样破坏同僚感情的话还是不说为好。再说了,现在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吗?现在的问题是该怎么办。接下来陆军部还有什么计划没有?总不能就在这里打嘴仗吧,南军会等着看你们打嘴仗吗?”
段祺瑞一下子就没话了,这个情况还有什么计划能够补救回来,最强的一路被南军击溃了,而且还是以非常轻松的方式击溃的,南军几乎就没付出过什么伤亡,按照一位日本顾问的说法,“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北洋的士兵除了跑步之外就没有战斗的时间。”
开打之前,段祺瑞虽然承认南军要比北洋军强,但他认为北洋的老底子不会比南军输多少,因此凭借数量优势,至少在战争前期是占据优势的,至于战争中后期就得看武汉能否动员出足够的后备力量了,但他认为这场战争即便没有攻下武汉,也将会把武汉的作战能力消耗到一定程度,能够保北方数年和平。
不过第三军这一败,算是把北洋军和南军的实际差距揭露出来了,南军在对俄战争之后显然有了更加迅速的进步,而北洋则依然沉迷于自己打败了俄军的光荣历史,压根就没有什么战术上的改革。两军一交手,北洋军的光荣历史就破灭了。
这样大的战力差距面前,陆军部还能制定什么补救计划,最强的第三军都被轻松击败了,那么还有什么部队能够去执行陆军部的自救计划?不过段祺瑞也不能拿这话来怼老袁,毕竟这几年军队都是他负责训练的,对于老袁提出的军事变革,也是他带头顶回去的,这个时候说打不了,岂不是笑话。
思考再三后,段祺瑞只好回道:“现在只好把第一军、第二军尽快撤回山东,然后通过德国人和武汉方面讲和。继续打下去,恐怕于我不利。”
听到这样一个回答,袁世凯自然是生气的,他发怒道:“你们开战之前是怎么说来的,列强支持我们,就算不能灭了武汉,至少也能迫使武汉接受南北分治,现在开战才多久,你又说要讲和,陆军部是把战争当儿戏了吗?”
在被袁世凯训斥了一通后,段祺瑞大感脸面无光,回去后干脆以生病为由提出了辞职。袁世凯对此都觉得无语了,只是段祺瑞可以撂担子,他撂不了,现在英国和日本都在追问他接下来怎么办。
英国和日本的外交官都因为第三军的迅速失败而惊慌失措了,英国人考虑着贷给北洋的贷款搞不好要打水漂,且武汉统一全国后,英国的在华利益也会遭到极大的损失,日本外交官担心的不只是贷款问题,还有一个陆军干涉中国内战的方案,完全成了外交上的灾难事件。
按照首相桂太郎和陆军方面的意思,中国的内战一旦爆发,就是日本彻底占领滨海边疆区,并把势力伸入北满的大好时机,而失去了北满这个朝鲜北部反日势力的支持点,朝鲜北部的反日势力也将会就此瓦解,陆军的大陆政策就有了复活的可能性。
桂太郎组阁后,外务省就换了一批亲陆军的帝国派上台,小村寿太郎和陆军共同策划日俄战争的基础就是一批欧洲留学生开始在外务省崭露头角,他们和早期的日本外交官的履历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些人新留学生从小接受了皇国教育而不是儒学教育,皇国教育和儒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江户时代的儒学至少还要讲一讲仁义,而皇国教育就只剩下忠孝了。
经过皇国教育前往欧洲留学的日本人,如果在接受了英国的实力外交和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么就会出现小村寿太郎这样比军人还好战的外交官。小村推动日英同盟,对俄作战的实质,就是要使日本成为第二个大英帝国,他实际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帝国派外交官,和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布尔战争的英国外交官没啥区别。
而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早期日本外交官,秉持的不过是如何在列强制定的秩序下保全日本,他们的思想更类似于卑斯麦的地区秩序重建,在中华秩序崩溃的东亚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秩序,这一新秩序虽然也有向外扩张的野心,但伊藤还是很清楚日本的扩张是有着边境的,就和德意志无法把奥匈帝国容纳下去一样,伊藤也认为汉地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