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阶级和宗教矛盾来遏制印度民族独立意识在政府中的蔓延,只要英属印度政府能够正常运转起来,那么英国人认为对于印度地区的统治至少还能持续上三五十年。也就是说,英国人已经认识到对于印度的统治不能永远维持下去,他们现在做的一切手段不过是为了延缓被印度人赶出印度。
应该来说,英国上层的明智确实给印度的民族主义传播以很大的打击,和加尔各答的小资产阶级不赞成土地革命但能理解不同,北印度平原上的地主阶级是坚定的反对东北三邦的土地革命政策的,且北印度地区的土邦统治者更是反对印度民族的说法,他们认为自己是穆斯林而非印度教信徒,因此极力反对把印度教和印度人联系起来的说法,并视印度民族主义为破坏自己统治权力的敌人。
英国人的迁都计划确实获得了不错的效果,20世纪最初十年的全印反英浪潮开始退潮,在英国人抛出了一部分政治权利后,土邦土王、地主、穆斯林和一些资产阶级开始为英国的殖民统治辩解,认为英国对于印度的统治并非只有痛苦,也给印度带来了文明和法律。
于是在政治版图上,印度组建分成了三个区域。孟加拉地区为人民党和国大党左翼所控制,主张恢复印度的独立,但接受和平的移交权力;南印度地区为国大党右翼所控制,虽然认为印度独立是光荣的,但反对用破坏印度传统的革命来取代英国人的统治;北印度地区则是以印度保守势力和英国文官政治为主,他们主张保持现状,支持大英帝国。
因为人民党的出现,使得国大党左翼的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这就使得国大党右翼不得不尊重印度民族主义者的立场,而不能继续坚持过去向英国人祈求自由的政治把戏了。
人民党是坚决反对为了大英帝国而去侵略其他国家,并支持大英帝国对于其他民族的侵略行为的,这一主张获得了印度农民和无产阶级的支持,迫使国大党不能继续用印度也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为大英帝国效忠有利于提升印度民族在大英帝国内地位的借口。
英国人想要在印度征兵就在政治上遇到了抵抗,为了防止孟加拉地区的人民党借助反战情绪掀起民族解放战争,英国人不得不现在政治上获得印度国大党的支持,这就使得英国在印度的备战工作大大的受到了影响,毕竟伦敦的议会还没有彻底的下定决心和德国开战,因此现在英国政府的备战行动是非法的。
而另一方的俄国,因为远东战争的滞后,使得斯托雷平上台被拖延了,这也就使得大斯拉夫主义者被从彼得堡驱逐出政治中枢的时间推后了。历史上正是大斯拉夫主义者在彼得堡政治斗争的失败,才全力去扶植南斯拉夫的统一意识,试图通过一场斯拉夫民族战争夺回自己的政治权力。
斯托雷平虽然靠着维护沙皇制度上的台,但他和大斯拉夫主义还真没多少共同点,虽然他借助这些大斯拉夫主义者发动了六三政变,但很快就把这些大斯拉夫主义者扫地出门了,因为这些大斯拉夫主义者的背后是英法的支持。
在斯托雷平看来,俄罗斯帝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外战争的失败,而是对外战争已经无法解决俄罗斯帝国的内部矛盾了,所以只有一场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改革才能让俄罗斯帝国焕发新生。
但是大斯拉夫主义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俄国现在的一系列国内问题都是俄国对外扩张的失败导致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让俄罗斯失去了夺取巴尔干半岛的机会,远东战争又令俄罗斯失去了进入太平洋的不冻港,这些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俄罗斯民族失去了进取心,从而开始了内部的斗争。
想要消灭国内革命的最好办法就是唤醒俄罗斯民族的荣誉感,比如把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纳入帝国,从而打开通往地中海的通道。这种大斯拉夫主义获得了法国和英国的支持,虽然英法是克里米亚战争中阻止俄国夺取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力量,但是在进入20世纪后,英法已经意识到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势力的快速扩张,他们已经无力保卫巴尔干半岛的独立,所以英法又开始拉拢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对抗德奥。
塞尔维亚王国是俄罗斯帝国对抗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桥头堡,也是所谓的南部斯拉夫人的核心。1903年试图在政治上中立的国王亚历山大一世一家被杀,于是亲俄国的彼得一世继位,斯拉夫主义者开始掌握这个国家。
波斯尼亚危机令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陷入了直接的对抗,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因为德奥对于奥斯曼帝国的保护,使得塞尔维亚失去了进入地中海的港口,这就更加引起了大斯拉夫主义者的不满。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则属于巴尔干同盟的内部分赃不均引发的斯拉夫人的内讧,从而也说明了所谓的大斯拉夫主义就是个谎言,塞尔维亚联合希腊进攻保加利亚的时候,可没看出什么斯拉夫同胞的情谊,于是战后的塞尔维亚虽然确定了南斯拉夫人的核心地位,但却也令保加利亚投入了德奥同盟。
斯托雷平正是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前被暗杀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时候,斯托雷平就对大斯拉夫主义者进行了严厉的指责,认为这些人不是在保卫俄罗斯帝国,而是在毁灭帝国。
斯托雷平在乡村土地改革中已经得罪了村社中的贫农,其对死刑权的下放也令无产阶级对其痛恨不已,然后在对外扩张问题上又得罪了大斯拉夫主义者,在国际关系上认为俄国应当保持和平而不是开战,又令英法政府感到恼火不已。
所以斯托雷平从1909年开始就遇到了各种暗杀事件,只不过在这个时空里他要比另一个时空中的自己运气好一些,坚持到了1913年春。
斯托雷平的去世令德国政府失去了和俄国政府政治和谈的可能性,斯托雷平虽然借了大量的英法贷款来发展俄国的工业和基础建设,但是他也尽量保持着和德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以平衡俄国在德国和英法之间的位置,避免德国把俄国视为战争对手而非谈判对手。
斯托雷平在世时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了帝国政府的集权,这种权力的集中甚至令其压制住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但是在他去世后,并没有一位帝国官僚能够维持住这一政府集权,反而使得沙皇的专制权力获得了极大的扩张,因为政治上的反对派已经被斯托雷平所打倒,而政府内的官员无人敢违抗沙皇的命令。
首相科科夫佐夫首先就遇到了陆军大臣苏霍姆利诺夫和外交大臣萨佐诺夫的挑战,这两位沙俄官员在沙皇的支持下,开始扭转斯托雷平时期的对外和平战略,转向“实权”战略,即外交依靠武力威胁得以实现。
陆军大臣苏霍姆利诺夫对1914年军事增加预算提出的贷款问题,迫使首相科科夫佐夫将该信件交给尼古拉二世裁决,从而形成了首相无权否决由外交大臣和陆军大臣提出、由沙皇在幕后支持的提议的潜规则。
事实上首相科科夫佐夫虽然软弱,但还是在尽力为此斯托雷平留下的改革体制,但是陆军大臣、外交大臣和沙皇本人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好战倾向,正使得俄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