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亚洲联盟实际上是日本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当前的亚洲局势是由海权而非陆权决定的,虽然德国的海上力量超过日本,但德国无法把本土海军弄到亚洲来,因此只能成为日本海军的副手,而中国海军还在恢复期,更加不能和日本海军争夺领导权了,再加上林信义在政治上压制住了联盟各方,从而树立了日本海军在联盟中的领导地位。
因此,威胁日本海军对于亚洲联盟领导权的不是联盟各方的挑战,而是陆军的大陆政策对海军的亚洲联盟政治路线的否定。如果海军的政治信用不被各方承认,中国就会顺理成章的接过联盟的领导权,虽然中国在海上缺乏力量,但是作为天然的东亚陆权领导者,中国获得联盟的领导权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日本失去了政治信用。
而,越是担心什么,什么也就出现了。就在联盟舰队参谋部商议如何应对印度支那民族民主运动的问题时,日本国内也传来了让日本海军军官们焦虑的消息,桂太郎内阁正式提出了增师案,还主张要削减日本对亚洲联盟的经费支出。
1913年5月,为了让山县有朋支持西园寺内阁和美国政府关于日本移民问题的妥协案,伊藤博文接受了山县的提议,西园寺内阁宣布辞职,桂太郎组阁但承认美日协议有效。
伊藤博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让步,是因为他认为日美关系在欧洲紧张局势下不能破裂,在这个时候爆发冲突将会让日本在之后的欧洲变化中难以选择有利的立场。伊藤的立场也是根据英国政府的立场而确定的,英国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在移民问题上支持日本,并要求日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伊藤博文比其他日本人更加清楚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看起来英日同盟是为了对付俄国,但实际上也令日本卷入了英美之间的对抗,这是伊藤之前一直不想要英日同盟的原因,因为他知道美国的国力比日本超出太多,英日同盟会使美国把注意力放在日本身上,对日本来说就是得不偿失。
而那些留学归来的外交精英们却盲目的相信英国的契约精神和大英帝国的强大,因此绕开了伊藤完成了英日同盟的所有工作,直到快签字了才通知他,迫使伊藤不得不接受了英日同盟。
现在英国抛弃日本和美国妥协,而美国对日本的警惕却没有消除,可以说就是英日同盟带来的恶果。陆军现在拿着移民问题不断在美日关系上上纲上线,显然是拿日本的国运在赌了,海军都不肯和美国撕破脸,而陆军却一直在跳,伊藤只好安抚陆军。
只是,就算西园寺公望宣布辞职,陆军也组不了阁,因为陆军拿不到元老中一半以上的票数,海军和财界都不想陆军上台,他们都想要继续维持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国策,伊藤博文只是承诺不阻扰陆军组阁,但没表示要支持陆军。
于是山县和桂太郎就出了幺蛾子,桂太郎直接向天皇求取了组阁的诏书,从而破坏了天皇在政治上中立的地位,伊藤博文也很生气,但山县有朋表示,伊藤过去就是这么干的,没理由陆军就不能干了。
为了维持政治上的稳定,大正天皇的智力问题已经令国民对于天皇制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伊藤不能进一步加剧天皇权威的破坏,只能认可诏书有效。
不过桂太郎内阁的合法性严重不足,所以桂太郎组阁后对于陆军的依赖加深,他不得不接受陆军内部提出的增师要求,田村对增师案表示反对,认为在大陆政策没有找到出路之前,盲目扩军会让陆军成为社会各界的讨伐目标,田村因此辞去了陆军大臣的职位。
1914年5月,桂太郎内阁正式提出增师案,预告着国策上的重大变化。这对于联盟中的日本海军人员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第787章
1914年确实是个多事之秋,摩洛哥危机、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这一系列欧洲地区的冲突使得列强从结盟对抗更进了一步,开始扩军备战了。在1912年之前,欧洲各国的舆论还有为如何避免战争进行的讨论,但是到了1913年后,各国舆论已经开始讨论战争何时才会开始了。
地区间的对抗使得民族主义情绪极度高涨,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开始在帝国主义战争和爱国主义的卫国战争中摇摆不定,法国和德国的无产阶级因此开始分裂,他们都指责对方试图侵略自己的国家。试图保卫和平的法国社会党领导人被法国爱国主义者称之为“德国代理人”。
1913年阿尔萨斯爆发的德国军人和平民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德国和法国民间的对抗,法国民众认为这是德国占领军对法国人民的压迫,而德国报纸则宣称是一小撮法国间谍在破坏德国对于阿尔萨斯的合法统治。
就在1913年底,列宁返回了欧洲,在整合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意识统一问题后,他认为应当继续回去欧洲展开战斗了。不过,在林信义看来,这场战争未必会如他的时空历史上那样如期爆发,因为英国和俄国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英国人还没有完成对印度地区的政治整理工作。1911年英属印度政府宣布迁都,从加尔各答迁往德里,虽然这一行动遭到了孟加拉地区的阻扰,但是英国人却坚定的实施了迁都计划。
英国人之所以要迁都德里,就是因为加尔各答已经成为了印度民族主义者聚集的中心,英国人在加尔各答的长期直接统治,使得这个首都区变得非常的英国化,旧的印度地主被大量的消灭,小资产阶级成为了加尔各答市民的主流。
当中国人从西藏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印度平原后,加尔各答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没有站在英国人的一方,而是成为了中国人的支持者,这使得孟加拉地区完全变成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导者,而在中国人的组织下,印度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了起来,从而击败了英属印度政府能够动用的最大力量。
大英帝国虽然还能动员起更大的力量,但是伦敦担心会引发欧洲局势的大变,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承认了山南地区归属中国,承认尼泊尔王国的独立,承认东北三邦的自治权力。和平虽然达成了,但是英国人也开始认为加尔各答已经不适宜作为印度的首都了。
英国人迁都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孟加拉地区在印度的地位,德里是古印度的首都,而孟加拉只是古印度的边缘地区,迁都德里就是表明北印度平原才是印度的中心,而孟加拉地区并不是,所以孟加拉的民族独立运动不能代表印度民族。
另一方面,迁都将会极大的降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府中的比例,中央政府大部分的低级官员和办事员只能在当地招募,首都在加尔各答就必然会以加尔各答的居民为主。德里虽然是古印度的首都,不过因为一直没有发展,所以这一地区主要还是地主阶级和穆斯林的聚集区,孟加拉地区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关系不错,不代表其他地区的宗教矛盾不激烈,而地主阶级又天生亲近英国统治者。
英国人试图用北印度平原占据优势的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