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的安徽大水,北洋没有能力救援淮河下游的民众,结果被武汉以救灾的名义掌握了淮河中下游两岸,顺手把徐州也纳入了控制。在德国人交还胶澳租借地时,武汉又进一步深入鲁西南地区,最终和胶澳地区、淮河下游联成了一片。
武汉的扩张如此之迅猛,但北洋偏偏无可奈何,因为武汉的扩张是以经济建设为先导,其次再推动社会治安改良,然后再转而控制当地行政,最终迫使北洋驻军在当地变成孤子。
北洋和武汉的斗争,都是现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上遭遇失败,然后就失去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力,虽然北洋军的力量还在,但已经没法发挥镇压地方的作用了,因为北洋没有借口动用武力,真的引发内战,北洋也必定会失败。
这也是袁世凯积极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的原因,就算不能用来扩军,拿来建设地方至少可以延缓武汉对地方侵蚀的速度。当然,北洋并不是没钱搞建设,只不过北洋的钱都落入了各级官员手中,靳云鹏加入北洋之前不过是个两手空空的染布匠人,但是当上了第五师师长后,在家乡就成了大地主,个人家产已经突破百万大洋。
靳云鹏这样贫寒出身的北洋将领不在少数,但就算是北洋军中最清廉的段祺瑞,其人以不蓄家私而闻名,即便如此也有十几万大洋的家产,所谓不蓄家私指的就是不在地方上购置土地。而北京巡警的月薪只有八元,这就意味着北洋的财政收入大多用来喂养这些高官了。
周自齐和靳云鹏之所以会斗起来,就因为后者的主要投资方向在土地上,而前者已经从土地投资转向了现代企业,所以周自齐觉得可以和劳工党合作,毕竟在劳工党的强势下,继续当地主显然是没啥前途的,倒不如早点转型现代工业。
可是没有出国留学经验的靳云鹏玩不来现代工业,他只知道投资土地才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所以自然不肯和劳工党合作,而是要坚决对抗下去。
周自齐和靳云鹏之间的对抗并不是孤例,事实上在四国银行团贷款下来之后,北洋内部的文官和军头已经开始撕破脸了。
文官们试图把钱放在建设上,从而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工业体系,以对抗武汉的工业扩张,顺便和列强的工业体系配合起来,让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列强的工业体系内,从而获得列强的保护。军头们则试图把这些钱用来扩军,实际上是为了掌握这些金钱的支配方式,虽然段、冯等军头表示扩军后要和武汉决一胜负,但下面的军官们大多没这样的想法,因为他们觉得打不过。
张绍曾就曾经向上司曹锟吐槽,“段总长说要练兵和武汉决一胜负,但是段总长总说我们北洋和日军差距甚远,能够达到日军一半的战力就算优等部队了。可日本顾问却认为,武汉军队和日军大致五五分,在满洲地区日军或者占有优势,在中原地区则武汉军队占有优势。段总长对日本人不敢轻视,却觉得北洋能够胜过武汉,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张绍曾的看法代表了一大批北洋中坚军官的立场,他们不主张和武汉搞什么决战,而主张维护共和体制,大家在国会里决定中国的前途。试图和武汉搞决战的,大多是北洋上层,他们都有着大量的土地,所以不甘心向武汉认输。
这些北洋团体内的大地主的利益代表,自然就引发了代表工商者利益的文官们的反感,他们同四国银行团谈下这样大数额的贷款,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官政府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体现在对贷款的支配上,现在军头们要拿走贷款的支配权,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
周自齐在劳工党和山东省政府联合提出了山东电力网、公路网建设及山东土地改革办法后,终于还是和靳云鹏摊牌了。在督军府内,周自齐向靳云鹏坦诚的说道:“从山东各界对山东省政府公布的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反应来看,我们不支持山东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路线,显然是要失去山东的民心的…”
但是靳云鹏依然顽固的表示,“南方人都是无君无父的禽兽,我们退一步,他们只会进两步。我山东乃是孔孟之乡,父老们怎么会跟着这些南方人瞎胡闹。什么土地改革,不就是强抢么?良善乡绅的家产也是辛苦所得,不能他们一句话就被夺了去。
所谓分地给穷苦人,这种鬼话我是不信的,湖北、河南那边,分出的土地最后不是又被公社收了回去。就连南方的民党都说,武汉的土地改革是把百姓变成了国家的奴隶,然后让国家变成了劳工党的私产,压根就没有民主可言。
我是绝不会和这些禽兽妥协的,而且山东的父老们也不会毫无廉耻的投向这些南方人。办工厂不是不行,但不能和南方人合办,更不能赞成什么土地改革的乱政,否则山东才会真正动乱。我们现在要严防死守劳工党越界,要求省政府迁回济南来…”
周自齐难以说服靳云鹏,而没有北洋军队的支持,下面的乡绅也不会鸟他这个督军,他自觉的向北京提出了辞呈,表示自己才疏德薄,无力担任山东督军一职。
袁世凯虽然知道这不是周自齐的问题,但是面对军队给与自己的压力,他也不得不把周自齐调动到北京来,而委任了靳云鹏为山东督军。
靳云鹏担任山东督军一职,代表着北洋内部的和平派开始失势,武力派开始逐渐掌握北洋团体的领导权,袁世凯对于北洋这条船也有些失去控制力了。而劳工党在林信义的推动下,也从和平竞争转向了武力保卫土地改革的路线。
本章完
第784章
城市建设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交通方式的变革需要,19世纪最伟大的短途交通工具的发明自然非自行车莫属。自1890年自行车完成真正实用化和工业化制造后,自行车就从上流社会的玩物变成了工薪阶层的出行工具。
1904年英国一辆普通自行车价值4.5英镑,出口到上海则售价为150大洋,差不多等于15英镑,也就是300%的利润。汉口自行车厂是1904年从德国引入的技术成立的,虽然当时大部分零部件是从德国进口,汉口只是一个装配厂而已,但是廉价的人工和流水线的发明,使得德国人开始把汉口产的自行车整车向亚洲地区销售,甚至还运回了欧洲。
1911年汉口自行车厂已经达到了年产100万辆,零部件完全国产化,只是进口了部分钢材,整车的成本被压缩到了25大洋,在欧洲市场上中国自行车的价格不超过70马克,而欧洲自行车的普遍价格是80-90马克。
自行车的成功是德国资本看好中德贸易的一大范例,过去欧洲人把东方国家视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贵金属,这一点在英法美等国的对外贸易上最为直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