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49节(第4页/共5页)

那些南方乱党的根本区别。为什么他们需要忠义,因为除了旧时代的道德水准外,这些北洋将领压根就拿不出有号召能力的政治理念。

    即便是袁世凯也只能喊一喊保家卫国,但是在辛丑事变中,袁世凯已经丢掉了这个北洋创建时的精神旗帜,只剩下了拿饷卖命的淮军传统。于是在辛丑事变后,北洋就彻底失去了朝气,开始变得暮气沉沉,袁世凯当初在小站练兵时大言不惭的说,练兵是为了日后报甲午之仇,这个话语也随着辛丑事变中的局外中立而破产。

    当袁世凯和武汉联手迫使清帝退位,北洋军实际上连拿饷卖命这一条都靠不住了,因为拿了大清军饷的北洋军出卖了清室,以此类推,那么拿了袁大人饷的士兵还有没有必要为袁大人卖命呢?北洋军的内部共识已经完全分裂,大家都很清楚,自己效忠袁世凯就是为了钱和权,其他都是狗屁。

    不过越是如此,这些北洋将领越是担心下面的人也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因此他们就不得不在道德层面上和袁世凯划了一条线,把精神上的效忠对象放在了退位的光绪帝身上,虽然过去他们就没有为光绪帝的自由出过一点力,但并不妨碍他们现在表现对光绪帝的敬爱之心。

    袁世凯对于这个情况也是持默认的,他压根不担心光绪帝身边的人会煽动自己这些部下搞什么复辟,因为有着武汉这个最大的敌人在边上看着,北洋就没有人敢自己找死的,现在武汉之所以不搞北伐不是实力不足,而是没有出兵的理由,满清复辟的话,那么武汉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说起来,袁世凯也是觉得委屈,明明武汉和北洋一样,都是靠着清政府的新军起家的,可是天下人都说他袁世凯是背主之人,而对武汉逼迫清帝退位的行为却表示了谅解,就算是那些在土地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乡绅地主,咒骂武汉时也多以泥腿子当国不上台面云云,倒是没人拿吃里扒外来攻击武汉劳工党的。

    这两种不同的待遇就造成了两边政府做事遇到的阻力差别极大,武汉为了土地改革政策镇压乡绅地主,那些乡绅地主只能跑路,而北洋稍稍想要做些改良工作,北洋团体内的人就开始为乡绅地主叫屈了,最终这些土地改良政策只能不了了之。

    袁世凯原本以为,清帝退位后,国内各方势力是群雄逐鹿,北洋是较为强壮的一支势力,但现在则发觉大家压根不觉得他有资格争夺那只鹿,而是把他当成了维持局势的过渡者,等待真命天子出。如果真命天子不出,那么就算武汉都比他有资格掌握这个国家,因为武汉至少能够保全国家。

    所以,袁世凯虽然当了五年的国家元首,但是发觉自己能够管得到的地方也就北京城而已,离开北京之后的地方就没人听他的了,权力并不比百日维新前的光绪帝大多少,到处都是抓着他胳膊和腿脚的无形绳索,让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就办成了一两件细微之事。

    作为北洋领袖的袁世凯尚且觉得做事艰难,作为山东督军的周自齐也同样快干不下去了。鸦片战争后山东烟台是最先开发的一批口岸,因此现代工业进入山东的时间不能算晚,不过欧洲人在烟台搞的都是农产品加工厂,所以对提升山东的工业水平几乎没啥贡献。

    洋务运动开始,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批准,在省城创设了一个中型的军事工业—山东机器局。接着又在

    峄县设立山东中兴矿局,在淄川开发铅矿、煤矿,算是真正开启了山东的工业建设,不过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山东的产业工人也就五千人上下,且因为经营不善都在亏本中。

    德国人强租胶澳,开办潍县坊子煤矿,一次雇用华工三千人。接着,又在张店驿车站附近建黉山煤矿,雇用华工三千五百人。在青岛的四方和济南的大槐树建立起规模较大的铁路机车工厂,职工都在千人以上。之后创办的一系列电灯及现代企业,总算是为山东打下了一个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在不到十年里为山东增加了一万两千多产业工人。

    北洋地盘下,最适合于建立一个类似于武汉工业基地的地方就在山东,因为这里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还有着一定的工业基础。所以周自齐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前清官僚,他一开始也是希望能够效仿美国在山东建立起北洋的工业体系的。

    只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阻碍他发展山东实业的不是德国人和武汉劳工党,反而是山东本地的乡绅和买办商人。本地的乡绅之所以支持北洋,就是希望利用北洋的力量组织德国人的力量进入自己的地盘,德国的工业确实带给了山东民众不少便利,但是德国的殖民体系不仅压迫了普通民众,还侵犯了地主们的权力。

    面对有可能失去对于土地的控制,山东乡绅们自然反对一切现代化的工业建设,铁路、电线和工厂都打破了乡绅地主在乡村的权威唯一性,自然是败坏了人心的西洋巫术。义和团的发源地,其实就是在山东,只不过被袁世凯军队驱赶到了河北,才掀起了华北地区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不过袁世凯之所以反对义和团,不是因为他知道义和团愚昧无知,而是认为不能因为义和团激怒列强,毕竟国家压根打不过列强中的前几位,更别提是把所有列强都视为敌人。

    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当袁世凯需要获得山东乡绅地主支持的时候,自然又会站在维护地方乡绅的立场上反对德国在山东的工业建设。光是胶济铁路的建设,双方就斗了几个回合。

    只是,袁世凯自己可以反复横跳,在工业化和反工业化的问题上不断改变立场,但是他下面的那些水平不高的将领们就没有这个能力了,这些人在家乡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后本身利益就和乡绅趋同,而为了获得乡绅对自己的支持,他们都积极的反对任何新思想和新事物,其实就是学袁世凯发家的初始阶段。

    这样一来,北洋团体内的洋务派官僚和守旧派军头就出现了分歧,前者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后者则主张道德至上,宁可让百姓刀耕火种,也不能让百姓被西洋玩意坏了人心。

    周自齐和靳云鹏之间的冲突就在于,周自齐主张可以和劳工党方面合作推动山东工业的建设,甚至在土地改革问题上也可以妥协,而靳云鹏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武汉劳工党就是北洋的敌人,他们怎么能够和北洋的敌人合作,且土地改革得罪乡绅,也会令北洋失去山东地方的支持。

    北洋在山东的势力主要在济南、青州,也就是山东半岛的北部地区,而劳工党则接收了原德国人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及山东半岛南部。不过和德国人不同,劳工党的陇海铁路建设,使得青岛地区获得了来自河南内陆的支援,徐州-峄县-日照-青岛一线,被劳工党打通,北洋和东南地区的联系其实已经相当薄弱了,只是依赖于新建立的津浦铁路维持而已。

    而这一格局的形成,就在于191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