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34节(第5页/共5页)

势力。作为受邀参与演习的德国人自然是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的,德国军舰宣布退出演习,并向柏林提交了报告,于是这场军事演习立刻引起德国民众的愤怒。

    但是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他们压根不知道军事演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知道德国人又一次对日本提出了战争威胁,在这种刺激下,日本人也没有去寻找所谓的真相,直接翻出了三国干涉还辽的旧事,认为德国试图又一次用战争威胁日本,试图扩大德国在中国的利益。

    在这种民族情绪的刺激下,反对德国自然成为了日本民众的第一诉求,于是原本反对日中和平的日本人也纷纷转向,认为当前日本的主要敌人还是西方列强。德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欧洲大国,日本人当然知道自己是打不过的,虽然有着日英联盟作为后盾,但是中国要是倒向了德国,对于日本来说也是不能承受的后果,于是日本人立刻恢复了理智,支持东亚和平的声音成为了国内的主流。

    对于英、法两国来说,日本和中国举行的海上军事演习把德国设定为敌人,他们是乐见其成的,美俄或者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对于这两个没有具体力量干涉远东局势的列强来说,利用列强一致的原则来维护自己在东亚的权益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两国并不想看到东亚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场景。

    但是英法和德国之间的冲突已经无可能化解,法国认为如果再不和德国打一场洗刷普法战争的耻辱,那么等到英国的外交政策转向,法国必定没有能力单独打赢德国,而英国则认为不趁着现在支持法国和德国开战,一旦俄国退出三国协议,法国必定不敢对德开战,那么欧洲均衡的局势就有可能失控,东西两面稳定下来的德国,必定会向印度发起进攻,到时英国就需要在印度和德国展开陆地战争了,这是英国没法赢得胜利的战争。

    因此,英法一直在国内煽动反德情绪,无视了德国国内和平主义者反对欧洲战争的努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东亚均势原则也要让位给打击德国海外势力的行动,日本针对德国的海上军演,得到了英法的认可,英国向日本政府保证,英日同盟在德国向日本宣战时是有效的,不过英国并没有向德国政府宣布这一外交原则。

    而北洋集团一开始对激怒了德国是感到恐惧的,但是很快袁世凯意识到,这一事件或者可以分离德国和武汉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他下令驻德公使向威廉皇帝解释了北洋并不支持这一军事演习,这完全是武汉方面的意思。

    第746章

    作者:富春山居 数字:4619 吐槽:0 更新日期:2023-09-24 12:55:00

    袁世凯向威廉皇帝释放的善意并没有被皇帝所重视,因为在威廉皇帝眼中,德国在远东的利益远远及不上德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利益。因此奥斯曼帝国的重要性都要比东方的那个老大帝国来的重要,当然这只是皇帝及其身边部分老派贵族的看法。

    事实上德国1909年的出口货物总值经过估算,大约会在1908年的基础上增加25-30%,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来自于对中国的出口。按照德国一些经济人士的预测,假如中国的发展继续保持现在的高速,那么十年之后,德国在全球出口中占到的份额应当赶平大英帝国或超过其,而仅仅是英国本土的出口份额的话,那么今年或者明年就已经实现超越了。

    即在威廉二世眼中的东方老大帝国,实际上正成为德国经济界越来越重视的贸易伙伴。前克虏伯公司董事长弗雷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和一批德国工业界人士都主张稳固和中国的关系,以使德国工业获得这个新兴市场的大部分贸易份额。

    这一次中日海上军事演习并没有破坏德国工业界、金融界对于中国的观感,即便没有克虏伯领导的德中商会为中国辩护,大部分德国工商业人士也认为这场东方的军事演习不能算是中国对于德国的挑衅,而是英国和日本在东方掀起的反德阴谋。

    自从英法、英俄签订协约,德国人就认为一个反德同盟在欧洲大陆诞生了。其实对于法俄的反德,德国人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德意志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是在英国的扶持下,因为英国需要一个中欧国家以避免欧洲被法俄奥所瓜分。

    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正是大英帝国,这也是德国亲英人士众多的原因,当威廉二世发电报祝贺南非德兰瓦士总统挫败了英国人的阴谋时,德国的舆论一开始并不支持皇帝,因为德国人普遍认为世界的霸主依然是英国,德国没有这样的力量去挑战英国。

    而这场电报风波最终以威廉二世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信道歉了结,德国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但是英国国内的反德情绪确实引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许多德国人认为这不过是皇帝不当的举动,但是英国人在伦敦捣毁德国商店,在码头袭击德国水手,显然是对德国人民的冒犯,而英国人并没有为此道歉。

    电报事件之后,英国和法、俄又缔结了协约,对于一个已经完成了中学义务教育的工业国国民来说,自然能够看出英法俄三国签订协约想要对付的只有德国。因此德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虽然呼吁英德和解以化解战争危机,但是德国人实际上已经开始为战争做出准备。

    在欧洲战争阴影的笼罩下,德国民众当然不会去关心东方的问题,而是将之视为英国设下的又一个针对德国的阴谋。袁世凯向威廉皇帝释放的善意自然是被无视了,因为不管是德国政府或是德国军方都一致认为,北洋集团或者真的没有参与这场针对德国的阴谋,但是他们的善意对德国毫无意义,因为北洋也不可能为了德国去对抗大英帝国。

    相比之下,武汉政权对于德国的重要性要远超中国境内的其他政治势力,也超过了日本。因为武汉在西藏-印度战争中表现出了对抗英国的勇气,而在对俄作战中又表现了中国的战争潜力。这就意味着,不管武汉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武汉所具有的力量是德国所需要的,更何况德国和武汉在西藏建立的无线电台已经开始试运行,成功的接通了柏林和青岛、太平洋诸岛的通讯。

    这就意味着,武汉实际上上已经成为了保障德国和东亚殖民地、东亚舰队联系的重要中转通讯站,而英国人还没法切断这一联系,因为英国不可能让印度陷入战争威胁的地步。所以德国政府和德国军方对于皇帝的建议是,不能破坏德国和武汉之间的良好关系,否则德国在远东就失去了一个可靠的据点。

    帝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这位过去把青岛和山东视为东方据点的海军扩张主义者,在皇帝面前也一反过去对于青岛和山东的主张,而改口说道:“山东和青岛对于帝国海军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是中国和帝国的良好关系对于帝国海军来说,比之更为重要。如果真要做出一个取舍的话,我宁可放弃青岛,也不会放弃和武汉之间的友谊。”

    威廉二世当时很惊讶的向这位亲密的友人指出,“您过去在青岛问题上似乎不是这样主张的,您认为只有保住了青岛,并占据山东,帝国才能保住远东的利益。”

    提尔皮茨也坦率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是的,过去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那个时候中国人并没有表现出能够保卫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但是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中国人不仅得到了印度人民的支持,也获得了日本的友谊,这就意味着我们成为了第二个俄国。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