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34节(第2页/共5页)

的武力,加上个人的才能才保证了北洋对于西北的统治。

    这种依赖个人能力建立起来的地方统治力,随着强人的去世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所以在本地势力和武汉发难时,当地就没有支持北洋重返西北的,甚至连前清的支持者都比北洋多一些,毕竟前清还占了一个正统的名分,而北洋压根就不被认为是正统朝廷。

    袁世凯清楚,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北洋在北方的基本地盘估计都保不住,他虽然希望得到日本的帮助,但并不想做日本控制下的光绪帝,更何况日本实力和其他列强差远了,只不过其他列强不愿意在他身上加大投资,只有日本人敢,要不然他当然是抱英国和德国的大腿,而不是日本的小胳膊。

    和郑汝成讨论了大半天,袁世凯也没看到日本海军提出的谈判包含什么陷阱,他觉得可以静观其变,虽然日本的意图可能是利用东亚新秩序来增加日本在亚洲的话语权,但这和中国有什么关系,中国完全可以不说话,任日本自己去发挥。

    在北洋的静观和武汉、朝鲜的积极配合下,林信义很快就和中朝代表草签了一个协议:规定了专属经济区的标准,和建立三国海上仲裁庭来处理三国之间的海上民事纠纷,并讨论建立三国参与的海上执法队及救援队,对东亚地区的渔场及公共海域进行执法和救援海难船只。

    这份协议草案在中国这边很快就得到了国会的认可,但是在朝鲜和日本都遇到了阻碍,在朝鲜反对的最积极的自然是统监府的官员,他们认为这份协议等于明确了朝鲜的国家主权,不利于日本对于朝鲜的吞并政策。

    而日本内阁中,外务省官员认为海军的行动越权了,侵犯了外务省的独立外交权,日本议会中一些政客在看到了草案后也相当不满,认为海军在谈判中让步太多,完全没有保护日本渔民的利益。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先提出三国海洋专属经济区谈判建议的日本,却闹着要退出谈判,中国方面倒是极力支持这一海上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并决定除和日本、朝鲜进行谈判外,还要和越南及南洋各国展开谈判。

    面对国内舆论不利于自己提议的声音,林信义却并不感到无奈,他依旧和中国海军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为建立三国海上执法队做好前置工作。海上执法队正是建立亚洲联合舰队的初级阶段,毕竟一开始就提出建立亚洲联合舰队,必然会遭到中国海军的怀疑和列强的担忧。

    海军高层是了解林信义谈判的目的的,他们自然会坚持推动三国专属经济区的谈判,最终为海上法庭和海上执法队的建立打好基础,没有这两个国际合作组织,日本海军就没法以合适的方式实施南下战略。

    特别是海军中的革新社,一开始就了解林信义的用意,海上法庭和海上执法队一旦建立,那么日本就有借口让巴厘岛、苏拉威西岛的土著政权申请加入,从而通过这些土著政权的权力转移,合法的获得在南洋的海上执法权。

    英国人作为海上霸主,虽然建立了大英帝国的海外执法体系,凡是英国人和外国人发生的纠纷,伦敦高等法院都有管辖的权力,甚至于两个外国公民之间的纠纷,只要和英国人的财产有着关系,也被纳入了伦敦高等法院的管辖范围。

    大英帝国的霸权不仅仅在于皇家舰队的强势,也在于大英帝国司法权力的强势,但是这里面也还是有一个漏洞,就是大英帝国的司法体系是案例法,这就意味着大英帝国的海上执法权其实标准是不固定的,完全由伦敦的法官做出裁决。

    因此大英帝国虽然控制住了全球各大海域,但这种控制主要在皇家舰队的武力震慑,而非法律条文的约束。英国人一开始并不承认荷兰对东印度所有岛屿都有着合法统治权,英国人自己都占领过巴达维亚等地,只不过英国的殖民重心在印度大陆,面对自身力量不足,英国最终还是让荷兰人保持了荷属东印度的殖民地。

    随着欧洲各国工业革命的初步完成,大英帝国的霸权在欧洲遭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个时候英国的扩张主义开始消退,主张建立各地势力均衡的国际秩序在英国内部获得了主流的认同,在这一思潮下,默许荷兰把东印度群岛纳入统治,以阻止德国、美国、日本占据群岛就成为了英国在南洋的外交方针。

    不过英国外交上的不确定性,荷兰本国国力的弱小,德、美、日这些新兴列强快速增长的国力,使得荷兰想要把荷属东印度群岛完全纳入统治,其实合法性相当不足。

    德国和美国主要是在欧洲遭到了英国皇家舰队的压力,因此不能不谨慎的对待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上的扩张政策,而日本虽然远离欧洲,但是在国力上和其他列强差的太多,如果没有合理的借口,自然不可能去干涉荷兰人的行动。

    但是如果有了海上法庭和海上执法队,然后让南洋土著政权自愿把权力让渡给亚洲合作组织,那么日本就有了合理的借口介入南洋问题。这也是革新社完全认同林信义主张的三国专属经济区谈判的基础,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日本实际上在这场谈判中失去了一部分利益,毕竟中国和朝鲜在没有对抗日本海军的实力下,压根没法保证自己海上的利益。

    可这场谈判却给了日本海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能够让海军从被列强束缚的东北亚海域向南方海域扩张势力。相比起一点渔业利益的损失,海军自然更在意打破列强对于自己的封锁。

    这也是林信义对国内舆论不利声音不感到紧张的原因,因为这是海军整体利益的需要,不是他个人的美好愿望,为了确保海军的未来,海军自然会去压制对谈判不满的力量。

    情况也和林信义预料的差不多,在需要海军的支持才能压制陆军在朝鲜问题上的退让情况下,外务省和宫中最终还是向海军的坚持屈服了,他们不可能一边要求海军反抗陆军,一边又站在陆军一边反对海军,而明治天皇的身体健康已经进一步恶化,他需要国内局势的平稳。

    于是明治以日俄战争的功绩对元老、重臣进行了一次嘉奖,将伊藤、山县等人提升到了公爵,这应当也是明治天皇最后一次提升这些元老重臣的爵位了。这既是对元老重臣的安抚,也是在准备交代身后事了,伊藤等元老认为,未来几年内日本需要和平,以避免时局出现大的动荡。

    伊藤等元老的意思,就是当前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是恶化的,国民是依赖对于天皇的尊崇才不得不服从于政府的政令。天皇在的时候,军部想要打仗是没问题的,因为有天皇这个国民精神上的信仰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至少国内民众会听从天皇的旨意团结对外,但要是天皇病情突然恶化,而日本又陷入战争之中,那么日本的社会矛盾就可能突然爆发,倒时没有人能够再号召国民放下武器服从政府。

    山县有朋在这一点上是认同伊藤这位老友的,因为他知道皇太子在国民中的声望远不及明治天皇,且皇太子因为生病,很少出现在公众和军队面前,大家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一旦天皇真的病情恶化而有不忍言的结果,那么日本还真的不能打仗,否则军心民心一旦崩溃,日本将会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天皇身体健康的因素下,陆军也不得不放弃了对于海军的攻击,而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持,国内舆论对于三国专属经济区的谈判批评,实际上已经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