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29节(第2页/共5页)

量装备,西安城内的满人将领当然意识到这代表什么意识,此前他们试图以地利抵抗汉人武装进入陕西已经不可行。

    他们的反抗只会让武汉借机出兵西安,从而导致荆州、武昌满人的惨剧重演。在新疆满城和南方满城一一被清理掉之后,西安满人实际上已经没有一开始听到南方满人的下场那么激动了,过于悬殊的实力,和国会成立后对满城处理的法律化,使得西安城内的大部分满人都主张服从命令,相信国会颁发的法律来解决满汉之间的问题。

    时西安将军文瑞是从山东青州调任而来,辛丑之后文瑞倾向于变法,认为过去的八旗制度已经没法维持,因此在青州时效仿汉人开工厂、兴学校,调任西安时也如法炮制,不过西安久处闭塞之地,西安满人要比山东驻扎的满人保守的多,所以成效远不及青州满城。

    当铁路修到西安后,文瑞就知道西安城市保不住了,当他收到了武汉代表送来的要求,和左右商议后,决定服从武汉的命令。

    文瑞对某些保守顽固分子是这么说的,“铁路一成,从汉口到西安可以直行,俄国人尚且不是武汉之对手,凭借我们这数千缺乏训练的老弱,怎么挡得住武汉一击?

    北洋于我尚有香火之情,我们和北洋争辩一番,不怕他们翻脸。但是武汉于我是有深仇大恨的,若是我们拒绝,恐怕武汉是不会和我们谈判,而是直接宣布我们叛乱了,到时大家就连退路都断了。”

    文瑞的判断不错,蔡锷此时已经带兵进驻洛阳,只要西安出现叛乱,他就预备进入陕西平乱,这样就可以避开北京的阻扰了。对于武汉来说,此前之所以不和北洋争西北,是因为中原地区尚不稳固,且中原和西北之间交通不便,分兵显然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但是洛阳和西安铁路开通之后,形势就出现了变化,此时山西境内的大同-蒲州铁路正在建设中,成都-汉中铁路也在建设,这就意味着陕西成了西南和蒙古地区联系起来的枢纽,那么武汉自然是要把陕西纳入控制的。

    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的铁路网一旦联通,那么就等于武汉控制区变成了真正的一块,不再如之前那么的分散了。按照林枫同志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设想,工业化就是对地区资源的重新整合,所以不能建立起一个快捷的交通网,就不能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四省交通网的建立,可不是让武汉多了四个省的地盘,而是让武汉多了一片经济腹地,今后武汉就不仅仅只有武汉一个经济中心和工业中心了。仅仅依赖于一个武汉工业中心,劳工党就已经拥有了压制国内各方势力的物质基础,那么再多几个这个的工业城市,其他势力压根就没有挑战武汉的机会了。

    而林枫同志对于先修铁路到西安,而不是先争夺陕西的控制权,现在也被证明是正确的一步,因为铁路刚刚修到西安,陕西人就完全倒向了武汉,压根就用不着什么武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现在的陕西已经不是唐代的陕西,唐代的陕西是真正的天府之国,三百里秦川足够养活陕西人了。但是清末的陕西几乎就是灾害不断地贫瘠之地,过度的开发使得陕西地区的植被几乎下降到了极稀少的程度,不要说土塬上很难储住水,连号称三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都出现了频频的干旱。

    陕西适合种植棉花,质量是中国最好的,但是陕西地区的棉布却不能自给,只能从外地运入。铁路没有开通之前,甘肃一百斤麦子价值制钱一千文,但是一斤重的棉布价值七八百文,一户农民种地一年,就算是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能给家里每人置办一件棉衣。

    所以,陕西大部分土地在清末都改种了烟土,相对于烟土的高价,高昂的运输费又不算什么了,不管官府如何严禁,也很难阻止农民种植。所以当铁路开通之后,陕西人立刻就倾向了武汉,不仅仅因为武汉有着强大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武汉能够把铁路修进陕西,这将解决陕西的灾害和民生问题。

    于是袁世凯愕然发现,武汉不过就是修通了洛阳到西安的铁路,就把北洋控制的西北地区挖去了一大片,还是西北最为精华的地方。那么北洋在兰州做什么?让武汉全面控制陕西后,甘肃、宁夏显然也保不住么。

    因此在接到了杨士骧的来电后,袁世凯立刻向武汉提出了抗议,要求武汉把军队撤出陕西,且不得干涉陕西的民政和军政。不过武汉方面却和北洋踢起了皮球,秦力山代表武汉工农兵委员会回电国务会议,表示武汉并没有派出军队驻军进入陕西,那是铁路警察部队,为了维护铁路安全设立的治安武装。

    秦力山又在电文中表示,拆除满城和要求满人提交人口资料,这是国会对各地满城下达的决议,北洋作为西北地区的实际控制者,一直不执行国会的命令,现在反倒是对执行国会决议的人员横加指责,这显然是政府越界了,而不是他们的问题。

    秦力山在电文里绕了半天,就表达了一个意思,让武汉的人撤出陕西是不可能的,陕西人民有发展的权力,国务会议不应当横加阻扰。袁世凯还没来得及对武汉的通电进行反驳,有一个坏消息传来了,杨士骧暴病去世了,这下北洋在西北的控制权更是摇摇欲坠。

    袁世凯一方面需要从北洋内部挑一个合适人员去兰州接任杨士骧的权力,一方面还要和武汉争夺陕西的控制权,这其实对他非常的不力。因为当初北洋和武汉是达成了默契而非书面协议,杨士骧是国务会议提名,国会通过的西北军政最高长官,不是北洋内部的调派。

    这就意味着,袁世凯和武汉继续争夺陕西的控制权,就有可能遭到武汉对西北主政人选的阻击,国务会议的提名不能得到国会的通过,那么袁世凯的任命就无效,估计北洋内部没有那个会冒这么大风险接受任命,因为一旦被武汉认为是非法任命,西北搞不好要开战,没人会觉得北洋在西北能打得过武汉军队。

    于是中国的内政因为陕西及西北的控制权出现了矛盾激化,一时之间中国社会的舆论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武汉和北洋的冲突问题上,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合作的关注大大的降低了。

    而在09年六月,朝鲜却连续爆发了两个事件,使得中日关系重新变得紧张了起来。第一个事件就是第二次国际和平会议的召开,两次和平会议的召集人都是俄罗斯帝国,不过第一次和平会议俄罗斯人还没有在远东挑起战争,所以欧洲各国还是很给俄罗斯人面子的。

    但是第一次和平会议之后,俄国就在远东挑起了战争,这一度让国际和平会议变成了笑话,所以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俄国再次提出召开国际和平会议时,欧洲已经没啥人愿意理会俄罗斯人了。不过波斯尼亚危机,让英法认为国内对战争尚未准备完成,因此保持欧洲和平是有利于自己的,这才改变态度支持俄国召集的第二次国际和平会议。

    此次和平会议的举办地点还是在荷兰海牙,虽然名义上是和平,但实质上依然是大国之间的协调,09年六月召开,因为欧洲的紧张局势,使得大量小国参加了会议,比第一次会议足足多了17个国家代表。

    会议开始十天后,三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