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28节(第1页/共5页)

    正因为德意志的统一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格局,所以俄罗斯才能打破克里米亚战争后建立起来的东欧秩序,再一次向巴尔干半岛进行了扩张,奥斯曼帝国在德国统一之后,几乎就剩下了君士坦丁堡周边的一小块地方,差点就要被完全赶出欧洲了。

    之所以奥斯曼人还能拥有海峡,就在于奥匈帝国并不希望俄罗斯的势力伸入地中海,奥匈帝国光是和意大利争夺亚得里亚海的控制权就已经相当头大了,如果再让俄罗斯人出现在地中海沿岸,那么在意大利和俄罗斯的夹击下,奥匈帝国恐怕就要变成一个内陆国家了。

    所以,三皇同盟的解体实际上也是符合奥匈帝国利益的,在三皇同盟解体之后,奥匈帝国实际上取代了法国和英国联手支持奥斯曼帝国对抗俄国的势力扩张。这也是尼古拉二世上位后一度试图把扩张方向转向远东的根源,因为尼古拉二世担心巴尔干问题会变成第二次克里米亚战争,引发欧洲各国对俄罗斯的群殴。

    只是尼古拉二世没有预料到,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也遭到了列强的干涉,而这一次俄国丢掉的面子比克里米亚战争还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差点让俄罗斯人以为自己要亡国了,这让他们对于英国的力量产生了敬畏,但是这一次远东的失败,则让俄罗斯人普遍对沙皇政府的无能产生了愤怒,因为远东的失败不能让欧俄地区的俄罗斯人感到威胁,只能让他们感到耻辱。

    在这种民众的愤怒下,才有了1906年革命,虽然在英法的支持下,在资产阶级分子背叛了革命的情况下,沙皇政府最终剿灭了革命,但是俄国的社会共识已经被撕裂,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再承认沙皇代表自己,革命后上台的斯托雷平内阁虽然开始实施政治、经济改革,但能够用来号召民众支持的,只有民族主义。

    在这种国内局势下,大斯拉夫同盟一说在俄罗斯国内开始逐渐成为新的社会共识。大斯拉夫同盟,其实指的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斯拉夫,以波兰、捷克地区为代表的西斯拉夫,再加上巴尔干半岛各国组成的南斯拉夫,俄罗斯人的大斯拉夫主义,就是试图把这三个斯拉夫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大斯拉夫帝国。

    实际上这一斯拉夫帝国的梦想起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破灭于克里米亚战争中。但是为了应对远东战争惨败带来的对沙皇统治的失败,大斯拉夫同盟的主张被俄罗斯上层拿出来当做迷惑国民的旗帜了。

    西斯拉夫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因为整个西斯拉夫已经被俄德奥三国瓜分,俄罗斯人压根没法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军,从这两个国家手中拿回西斯拉夫的地盘,所以大斯拉夫同盟支持者关注的重点还在于南斯拉夫所在的巴尔干半岛的归属权。

    由于德国和巴尔干半岛不接壤,所以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面对的对手是内部矛盾重重的奥匈帝国和号称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只要能够避开域外国家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那么面对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无疑都是强势的。

    过去,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实是奥斯曼帝国,毕竟俄罗斯的第一战略目标是占领君士坦丁堡,从而控制通往地中海的通道,而不是和奥匈帝国争夺塞尔维亚。但是随着三B铁路的建设开通,柏林-维也纳-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一道联起的栅栏,完全挡住了俄罗斯帝国向地中海的扩张之路。

    面对这条铁路,只要傻子都知道,当俄国进攻海峡地区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必然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德奥确实有利益在海峡,当俄国控制了海峡地区,也就等于是切断了德奥通往亚洲的陆上通道。所以俄罗斯和奥匈帝国围绕塞尔维亚的争夺,开始超过了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争夺海峡地区的矛盾。

    俄罗斯人的直觉就是,如果奥匈帝国不肯让出对塞尔维亚的控制权,那么当俄罗斯进攻海峡时,这条铁路必然会为君士坦丁堡送去大量的物资,那么俄罗斯等于是在面对英国和德国支持的奥斯曼帝国,这岂不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翻版?无非是德国取代了法国的位置。

    斯托雷平掌握朝政后,虽然把重心放在了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变革上,但是为了获取政治上的支持,他不可避免的向大斯拉夫主义进行了妥协,这就使得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行动活跃了起来,在俄国大斯拉夫主义者的支持下,塞尔维亚的政治就开始出现了危机。

    早在1903年,大斯拉夫主义者就在塞尔维亚发动了政变,把亲奥的国王赶下了台,并积极的和俄国取得了联系。这自然激起了奥地利人的不满,但是此时奥匈帝国畏惧俄罗斯人的力量,所以没敢在塞尔维亚搞太大的动作,生怕俄罗斯人借此发动战争。

    但是随着俄罗斯在远东失败,国内又爆发了革命,俄罗斯帝国的形象在欧洲一落千丈,意识到俄罗斯帝国已经很难再称之为欧洲宪兵后,奥匈帝国的民族主义者决定尽快把塞尔维亚吞并,从而解决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这个战争隐患。

    一开始奥匈帝国只是对塞尔维亚采取了贸易封锁,毕竟塞尔维亚现在没有出海口,只能依赖奥匈帝国进出口货物,而俄罗斯虽然在远东失败,但是土耳其人也不愿意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成为自己的陆上邻居,毕竟奥匈帝国也不是良善之辈。

    只是土耳其内部此时也爆发了一场革命,对于君主统治的不满,使得一部分土耳其青年军官试图走军事政变的道路,改造越来越腐朽衰落的奥斯曼帝国。于是在1908年,奥匈帝国决定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奥匈帝国的决定让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的大斯拉夫主义者极为愤怒,一度形成战争舆论,但是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没有后退,并于09年二月和土耳其单独达成协议,以2500万英镑换取了土耳其对两地名义上的主权。

    而在一月份,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发电报给奥军总参谋长,表示即便俄国没有直接进攻奥国导致的战争,德国也将履行同盟义务,这实际上就是支持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开战。面对这一战争危机,英国和法国开始劝说俄国让步,因为英法认为俄国此时不适宜再次开战,战争爆发将会使英法深陷入巴尔干,这显然不符合英法的利益。

    英法需要俄国为他们消耗德国的力量,而不是在巴尔干地区打一场代理人战争,这样的战争既不能遏制德国的野心,也不能发挥英法控制海洋的优势。因为英法国内并不认为波斯尼亚危机是奥匈帝国对于俄国的入侵,而是俄国人的野心迫使奥匈帝国不得不面对战争。

    在之前的远东战争中,英法对于俄罗斯的舆论攻击,此时还没有让俄罗斯的形象从秩序破坏者转变为秩序保卫者,所以因为波斯尼亚危机造成的俄奥战争,扩大为两个阵营的大战,显然是没法得到英法国内的舆论支持的。

    于是在3月22日,沙皇致电威廉二世做出了让步,撤回了对于塞尔维亚的支持,3月31日塞尔维亚政府承认奥匈帝国对波黑的吞并,波斯尼亚危机终于宣告结束。但是欧洲战争却因为这场危机加快了进程,俄国通过波斯尼亚危机,终于在巴尔干地区选择了首要敌人,就是奥匈帝国,也使得三国协约进一步稳固,协约国集团已经成型。

    在波黑问题上的胜利,刺激了奥匈帝国对希腊地区的野心,试图进一步向海峡方向扩张,最终把维也纳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区域变为帝国疆域,从而彻底的把俄罗斯人拒绝在地中海之外。这使得奥匈帝国对于挑起巴尔干战争的兴趣大涨。

    唯一对这场战争不感兴趣的只有意大利,因为在波斯尼亚危机中意大利人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实际上反而给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势力造成了威胁。控制地中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