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信义摇着头说道:“我不是不满,而是陈述一个事实,宪法各项规定都很好,除了没有保护国民说话的自由,它几乎是完美的。所以人民只能期望侯爷您能监督宪法不受权力的侵犯,因为人民没有评论宪法的权力。
五条誓文则正好相反,虽然它的内容很宽泛,甚至没有具体的条则,但它赋予了人民以言论的自由和保卫国家的自由。所以海军只能背诵五条誓文,不能背诵宪法,因为宪法不需要海军去背诵,海军无权对宪法做出解释,为了防止违宪,海军自然只能背诵五条誓文…”
第723章
作者:富春山居 数字:5042 吐槽:0 更新日期:2023-09-01 12:30:16
林信义之所以不加掩饰的说出了对于明治宪法的看法,因为他知道伊藤博文今次想要知道的是他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听他说什么好话。简单的说,伊藤博文之前只是看重了他对于国际关系方面的分析能力,把他当成了一个百度来使用,但是现在他则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他这个人身上,想要了解他真实的政治倾向了。
作为一个在印度曾经独挡一面的领导者,林信义很清楚一个领导者对于下属最为痛恨的不是思想上的错误,而是向上级提供虚假的情报,因为领导者的决策是基于情报做出的判断,如果情报本身就是虚假的,那么判断就必然会偏离实际,而错误的决策带来的对组织的伤害要远远高于一些思想上和组织不一致的成员带来的损害。
所以,宁犯政治错误不犯组织错误,这其实就是党员对于组织的欺骗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根基上动摇组织的存在,特别是先锋队这样的组织,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党员就会迅速的腐化为官僚主义者。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思想上出现问题还能通过教育和惩戒来挽救,但是隐瞒了自己的思想问题,靠着揣摩领导者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其实就是在隔绝领导者和基层的联系,因为这些组织上不犯错的人,几乎都只对上负责,而丝毫不关心基层出现的问题,虽然在工作上他们毫无错误,但在实际中则瓦解了组织的理念,把组织变成了权力倾轧和个人依附的官场。
伊藤博文虽然不是列宁式的领导人,但他同样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国家领导者的杰出政治家,所以当伊藤重新注意到自己之后,林信义就知道自己不可以再隐瞒一些真实的想法了,否则就等于是把对方当成了傻子来耍了,面对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的伊藤博文,这种态度和背叛无疑。
当下的日本其实还是元老政治,虽然政党政治真在崛起,但是这种崛起恰恰是伊藤博文放弃了元老政治造成的后果,山县有朋等人对伊藤博文的不满就在于此,正是伊藤博文的组党才使得政友会变成了有资格组阁的政党,而在这之前政党实际上只能在舆论上对政府展开批评,距离政权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可以说,伊藤博文的组党行为极大的推动了政党政治的步伐,让国民意识到了政党组阁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林信义自然不愿意和伊藤博文做正面的冲突,要是伊藤博文转向支持山县有朋,即便海军能够护住他,估计他也要被流放到海外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参与日本的政治事务了。
因此林信义面对伊藤博文的询问时,还是老实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伊藤博文来说,林信义的回答当然是不能令他感到满意的,毕竟明治宪法是他的杰作,质疑明治宪法和质疑他本人其实没啥区别,就连昔日的战友大隈等人,因为妨碍了他制定宪法,都被他联合其他势力赶出了朝廷。
只是现在的伊藤博文已经六九岁,而不是制定宪法时的五十岁了,那个年富力强的伊藤博文可以无惧反对的声音,用强势的政治手腕把一切反对声音强压下去,从而维护自己的政治理念,但是今日的伊藤博文已经没有那样的强势了,即便他有这样的信念,他下面的追随者也很难不顾一切的跟着他前进,因为大家不能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一个不知何时会去世的老人身上。
这可不是伊藤博文对追随者的无端猜忌,而是从组党一事暴露出来的实情,伊东拒绝加入他创建的政友会,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把伊藤派从长州派独立出来,然后单独成为政党的政治设想,而之后山县联手他最亲密的盟友和下属,迫使他主动辞去党首,更是表明他的追随者们实际上已经不看好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伊藤派政党化这件事,因此倒不如继续留在长州派内。
伊藤博文最终做出了妥协,而这种妥协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假如没有那种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那么伊藤博文就不可能从一个足轻爬到维新元勋的地位。但是伊藤博文现在却不得不在政治上过多的妥协来维持政治的平衡,这对他来说确实是江河日下的局面。
因此林信义老实的说出了对于明治宪法的看法,他反而没什么愤怒的感觉,因为这并不是林信义第一个质疑宪法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当初大隈等人反对这部宪法,也是因为这部宪法过多的强调了天皇的权力,而忽视了民众的权利,这显然违背了倒幕联军最初的政治理念。
虽然倒幕联军打的事尊皇攘夷,但实际上倒幕联军的高层都知道,天皇并不支持倒幕,只是要求幕府攘夷,事实上直到鸟羽伏见战后,天皇还在试图保留幕府的地盘,讨论公武合体的可能性。天皇的主张得到了岛津等大名的支持,这才引发了倒幕联军对岛津等开明藩主的反叛,最终强行通过了向江户进军的决议。
因此,明治最初的十年,实际上是对于天皇和大名强力压制的十年,这十年中维新元勋最警惕的就是天皇和大名的干政,但是因为元勋之间开国派和攘夷派的内斗,最终酿成了士族叛乱,为了统一国家共识,伊藤和山县才不得不确立了天皇制国家的思想。
所以,林信义给出的对宪法的看法,并没有让伊藤博文感到意外,而他也没有如五十岁时那么的敏感,因为这十多年里的宪法实施情况来看,这部宪法确实造成了藩阀政治的独大,从而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伊藤博文之所以要组党,也是认为藩阀政治正完全走向了国民的对立面,如果不加以遏制,那么藩阀就会成为幕府第二了。
更何况,林信义可不是主动表明了对宪法的不满,而是在他的压迫下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就这一点来说,他只能欣慰对方至少肯和自己说实话,至于林信义对宪法的观点反而不那么的重要了,毕竟他最担忧的是林信义拿虚假的表象来蒙蔽自己,以对方表现出的政治能力,这种虚假表象只能意味着一个东西,就林信义把伊藤派当成了政治上的对手,那么他就没法把这样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留给后人了。
意识到林信义只是在政治理念上和自己有所相左,伊藤博文的心情倒是放松了不少,如果只是这样他倒是还能和对方谈下去。当然他还是试图为自己的宪法辩解道:“如果国家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精神象征,那么就会出现明治初年的政治乱象,宪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精神上统一国民的思想,从而避免西南战争这样的内战爆发。
确实,当初制定宪法的时候因为太过仓促,所以对民众的权利说的较少,对于天皇的权力说的较多,但宪法虽然强调主权在于天皇,可本意并不是主张天皇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天皇实际上只是国家机关的象征,并不实际行使意志…”
“天皇机关说原来是来自于伊藤博文的主张么。”林信义在心中默默的想着,但他还是认真的倾听了伊藤博文对于宪法的制定理念,这让他倒是对明治宪法有了更深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