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25节(第5页/共5页)

代了《军人敕谕》作为官兵早课的内容,这是你的建议?”

    林信义略一思索就大方的承认道:“五条誓文是开国之基,军人当然要知道自己要保卫的国家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服从上命,如果军人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知五条誓文,那么倒幕事业岂不成了犯上作乱?毕竟幕府将军是代表天皇统领的军队,反对幕府和反对天皇有何区别?”

    伊藤博文略皱了皱眉,他其实对于《军人敕谕》也不感冒,山县有朋在西南战争之后为了尽快树立中枢的权威,过于强调天皇的无上权威,从而导致了原本只是国家象征的天皇变成了国家法理上的最高统治者,这虽然让维新政府撑过了西南战争后一片混乱的局面,但也使得天皇亲政支持者的势力大涨,以至于向来无实权的公家都出现了近卫公爵这样试图组阁的政客。

    倒幕时期联军虽然把三条实美等公家放在了政府首脑的位置,但这些公家其实还是很明白事理的,虽然他们名义上是政府的领导者,可却从来没有要求过天皇亲政,而是打着天皇的名义服从了倒幕联军下达的各项政令。

    而近卫公爵是第一个试图挑战日本传统政治,试图把天皇亲政由虚变实的公家,当然这种虚幻的天皇亲政法理正是他和山县等人建立起来的,当时的救急之策现在却带给了他们很大的变动,特别是在国民普遍反感藩阀政治的当下,鼓吹天皇亲政的声音就多了起来。

    这其实就是伊藤博文试图走向政党政治的一大原因,因为他发觉自己已经有些平衡不了天皇主政派和藩阀政治之间的平衡,继续僵持下去,一旦等他和山县这些老人过世,针对藩阀政治的另一场倒幕战争就会爆发,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太高了。

    山县有朋和他虽然有着同样的感受,但山县却不认同他的解决办法,山县反而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军部的独立地位,从而以武力来维持国内的政治平衡。伊藤觉得,山县大概还没意识到自己也会老,也会死,他也会掌控不住军部的时候,那么军部到时是否还能维持国内政治的平衡,显然是一个未知数。

    而此次寺内辞职事件引发的政治变局,实际上正是伊藤博文所担心的未来,只不过他没想到他们这些元老尚在,而国内的政治就已经有些失控了,这可比他所预料的时间要提前的多。当然,伊藤也知道这正是某人在海军中掀起的分浪引发的,但他也还是觉得太快了。

    因此即便对于天皇亲政的政治势力充满了担忧,伊藤博文也还是不能接受林信义对天皇亲政法理上的质疑,因为这正是明治宪法存在的根基,而明治宪法又是他一生功业的凝聚,他希望明治宪法和拿破仑法典那样,成为一个国家的制度基石。

    正是拿破仑法典的颁发,才使得法国从大革命之后的内部纷争中解脱出来,成为了那个让人心生敬畏的欧洲大陆强国,直到今天法国人都还团结在这部法典所塑造的共识上,保皇派和共和派之间的残酷斗争都没能撕裂法国社会。

    伊藤博文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日本,让日本社会对明治宪法产生共识,从而消弥共和派反对天皇制度的革命基础。林信义对《军人敕谕》感到不满,他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军人敕谕》强调军队对于天皇的服从,但实际上这种服从不是对天皇的服从,而是对代表天皇统领军队的统帅的服从。

    对于他们这些元老们来说,精神上的无上权威和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必然是要区分开的,这是政治平衡的基本准则,因为精神上的无上权威一旦被质疑,整个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法理,而实际掌权者出现问题只要换一个就好,这就是满清皇帝失去权威后,这个王朝就没法继续统治中国的根源。

    慈禧太后虽然能够通过政治手腕把国家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她摧毁了国民对于皇权的敬畏,一个能够被人囚禁起来的皇帝,哪怕囚禁他的是太后,也等于是侵犯了皇权的威严,没有了威严的皇权如何还能统治这样一个四万万人口的大国。

    儒家学说把君权抬到了信仰的高度,只有君权保持着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依附君权建立起来的社会等级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赋予社会等级制度的皇权既然被证明是可以被人欺凌的,那么这些封建士大夫还有什么资格站在普通人头上耀武扬威?他们不过是一群胡作非为的骗子罢了。

    满清的垮台,实际上并非是异族政权的垮台,而是数千年来皇权威严的垮台,是推崇儒家社会制度学说的垮台,正是这些禁锢中国人思想的学说和传统的垮台,国外的共和、民族、民主思想才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日本政治的传统就是把天皇树立为国民在精神上的信仰,但实际的政权组织却是由人来掌握,这就是幕府垮台而维新政府可以迅速获得各藩国认同的根源。在看过了满清王朝的垮台过程后,伊藤博文更是坚信天皇不能亲政,因为天皇要是受到质疑,那么整个国家都没法维持下去了。

    林信义质疑《军人敕谕》,伊藤博文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林信义不公开否定天皇统治的合法性,那么这种质疑反而证明了他是一个合格的日本政治人物了。但是伊藤博文不太能接受林信义对于五条誓文的推崇,虽然他是五条誓文的签署者之一,但是五条誓文其实已经质疑了天皇制国家的存在。

    之后各地农民、武士的叛乱,特别是西南战争的爆发,实际上这些叛乱者依托的都是五条誓文中第三条: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士族和农民的叛乱,就是认为维新政府违背了誓约,并没有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山县有朋在西南战争后要求天皇颁发《军人敕谕》,而伊藤博文也认为应当制定宪法以取代五条誓文,最终形成了明治十年以来体制的格局。在这个大家基本都已经淡忘五条誓文的时候,海军突然又把五条誓文拿出来教育官兵,其实是挺怪异的。

    只不过之前因为要应对战争,陆军对于海军的行动采取了默认,而其他人很难干涉军部事务,为了避免和军部出现正面冲突,这件事才没有变成政治事件。

    但是随着海军再次组阁,并在国民中建立起了极大的声望,海军推崇五条誓文一事就很难不让伊藤关注了,他也有借此事明了林信义对于明治宪法看法的意思,毕竟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维护明治宪法的继承者,而不是培养一个反对明治宪法的对手。

    于是伊藤博文就直接向林信义询问道:“那么你对于现在的宪法是什么看法?难道宪法还不能取代五条誓文吗?”

    林信义思考了片刻就坦率的回道:“宪法当然是好的,除了不让人说话外,基本没啥可质疑的,只要有侯爷你看着,这部宪法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是没问题的。”

    伊藤博文看着林信义有些不悦的说道:“宪法不让人说话,你是对宪法有什么不满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