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18节(第2页/共5页)

的决断力是建立在对手的实力上的。

    比如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实力还没有超过大清时,他在朝鲜就显得杀伐果断,丝毫不拖泥带水,如果不是上层拖了他的后腿,朝鲜问题未必会闹到日中全面战争的局面。

    但是当他的对手实力远超大清时,比如八国联军入侵时期,他的决断力就看不到了,东南互保其实不是一种决断,而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心态,但只要是上层精英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清如果不在了,北洋军还能存在下去吗?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袁世凯面对武汉的实力,心里终究还是产生了一种怯意,这种心理使得他很难押注武力解决对方,但也担心政治解决是在给对方继续成长的时间。

    所以他最终把讨论的焦点放在了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发展经济至少不会有什么坏处,毕竟打仗终究还是需要金钱的。

    只是在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北洋团体分裂的更加厉害了。

    比如主张发展重工业的军政人员,往往都反对进行土地改革,他们只是希望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下腾挪出资源来发展工业。

    而认为农业和轻工业重要的官员,则认为土地改革是必然之举,因为现在北洋军直接统治下的地区,土地集中度已经相当高了,不对地权重新加以分拆,不仅无地农民会倾向更加激进的土地革命政策,地主也不会拿资源出来消费国内生产的劣质工业品。

    袁世凯这时才发觉,他在前清时的地位根本压不住现在的北洋团体。

    在前清时,至少他上面还有个大家都认同的朝廷,所以如果有人和他唱反调,那么他就可以借助朝廷的名义把这个人开除出北洋团体。

    但是现在大家虽然认他是国务主席,但并不认为自己的权力是来自于袁的恩赐,而是袁的权力来自于大家的支持,所以袁就不能禁止大家说话。

    这样一来,袁世凯做出决断之前就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决断会不会让一部分人对自己离心离德,这就使得他在很多问题上不得不和稀泥。

    而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又往往令各方都不满意,以至于一些人都觉得袁大帅似乎真的是老了,否则怎么能做出这么多糊涂事来。

    在经济路线上,袁世凯其实最依赖的两个幕僚就是陈壁和周学熙,一个是老友,一个是老友之子,但结果这两人又是意见相左。

    陈壁是前清时的经济官僚,他对于前清的财经政策有着诸多建树,但终究还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周学熙是西化派的代表,他主张发展工业强国,不仅仅是技术,就连制度也要学习西方。

    陈壁是君主改良主义者,他和袁世凯虽然有交情,但对于袁世凯参与了光绪退位事件是感到不满的。

    只不过面对武汉在土地政策上激进手段,他才勉强留下和袁世凯共扶危局。

    不过他在土地改革政策上的温和立场,使得武汉多次提出抗议,最终在袁世凯的妥协下,陈壁和唐才常交换了位置,陈从农林部长变为了工商部长。

    可即便是换了职位,陈壁依然认为保民生是首要之务。

    他的保民生,指的是优先农业和轻工业,先解决民众的温饱,然后再发展国家需要的重工业。

    陈壁反对用暴力剥夺地主的地权,主张采取赎买政策。不过他的主张连北洋内部都得不到支持,因为政府没钱。

    而周学熙也公然批评他的保民生主张,道:“列强对于中国虎视眈眈,没有工业,军队打仗时就得拿着长矛弓箭上阵,在马克沁机枪面前,陈大人拿什么保民生?”

    “陈大人这是指望列强给我们时间慢慢发展,等到我们能够保卫自己了,他们才来入侵吗?”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