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侥幸,哪里还能对抗接二连三的欧洲国家的进攻?
因此,日本想要在国际秩序中和欧美各国平起平坐,就必须要有一个地区作为后盾。
只有东亚各国站在日本的身后,日本才不用单独对抗一整个欧洲的力量。而欧洲各国也会衡量投入和收益的对比,从而放弃和日本进行战争的可能性。
也只有日本获得了和平的可能性,国防安全降低于次要地位,军队从属于政府的体制才有可能成立。一个整天需要提防欧美攻击的国家,军队不占据优先地位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时间段不能错过,一旦日本错过了这个时间段的发展,那么日本就会陷入欧美所设立的囚笼之中,到了那个时候,谈什么国际地位都是虚幻的,我们只能服从欧美所制定的国际秩序,然后被欧美以贸易方式不断掠夺,最终丧失了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
所以,不是我要干涉政治,而是日本需要一个清晰的政治和经济路线,这原本应当是元老和大臣们的责任,但是很显然,没有人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所以我才不得不采取了行动。
侯爷说的不错,军人确实不该干预政治,但前提是应当有人为政治负责。假如政治家不愿意负起责任,那么即便不是我,也会有其他军人站出来对政治负责。
以我看来,至少我还是比其他军人更知道日本该往哪去的,为了避免政治家丢下的权力被疯子捡起来,我只能先确保权力的安全。这就是我对当前行动的初衷…”
?第687章
第687章
伊藤博文沉默了数息,方才叹了口气说道:“你还是对朝鲜问题的处理感到不满吗?”
林信义今天过来本就是为了正式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因此也就没有如过去那样只是委婉的表明自己的立场,他干脆的看着伊藤博文回道:“事实上我一直都认为,从马关条约开始,日本在对外关系上就进入了歧途。脱亚入欧论是条死胡同,不管怎么走都是走不通的。”
对于林信义的表态,伊藤博文倒是不觉得惊讶,因为一直以来林信义给自己的分析报告中已经多次阐述了日本不可能和欧美各国走到一起,不管是文化渊源或是政治制度,东西方的差异性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伊藤博文自己对于脱亚入欧论也是以实用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的,他需要利用脱亚入欧论的舆论来消除国内的守旧主义,从而完成开国的政治变革,而舆论上的脱亚入欧也可以在国际上获得欧洲人的认同,从而为日本的对外扩张取得一定的国际支持。
但是伊藤博文自己也是明白的,脱亚入欧这是日本人的一厢情愿,欧洲人是否真的接纳日本人为欧洲国家的一员,这其实是相当玄幻的判断。
毕竟被英国人征服了的印度人,直到今天都没有被视为欧洲人,印度人在欧洲依旧被视为亚洲人,在英国本土依旧是被歧视的人种。
印度人可不用喊什么脱亚入欧,印度的精英直接是拥戴英王的,英王头上还有一顶印度皇帝的桂冠,所以作为大英帝国的臣民,印度人就应该是欧洲人。
但是在英国,印度人的地位甚至还不及日本人,拒绝把房子出租给黄种人的白人房东,同样把印度人当成了黄种人而非英国同胞,甚至在一些勉强愿意出租给黄种人的白人房东中,日本人也比印度人和中国人受欢迎。
只不过这种新闻,日本的外交精英是不会向国民宣传的,日本的外交官只会说英国是如何支持日本的开化,而不会说英国民间对于黄种人的歧视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把日本人视为例外。
如果这样的新闻在国内大肆传播,那么日本国民支持脱亚入欧论的声音估计会消失许多。
所以那些在欧洲留学过的日本精英,并不全然都是脱亚入欧论的支持者,所以近卫笃麿留学归来后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制度。
但是他反对亲近西方,认为东亚人种才是日本天然的同盟,欧洲人是看不起黄种人的,日本不能通过把自己开除出黄种人,然后就加入到白种人的行列中去,因为欧洲人不会接受。
不过林信义和近卫笃麿的外交观点也非全然一致,近卫笃麿认为在和欧美白种列强对抗的同时,应当用武力征服东亚民族,从而尽快的增强日本的实力。
从这一观点出发,近卫实际上是对陆军的大陆政策有着部分支持的,只不过近卫主张的是有限的征服策略,即把中国削弱到比日本弱小的程度,就可以和中国和平相处。
而日本在得到了东亚大陆的部分领土之后,就可以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宗主国,这正是江户幕府时期所提出的华夷变态论的发展。
应该来说,近卫公爵的东亚同文同种的主张并不是没有得到国内各界的支持,就连伊藤也有让其在外交上放手一试的想法,但是近卫试图拿到政府的组阁权,就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就算是伊藤也不愿意让近卫拿到组阁权,因为近卫是天皇亲政的支持者,他如果组阁就可能破坏明治宪法颁布以来形成的政治稳定局面。
明治宪法中只有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