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6日锦州战役宣告结束,袁世凯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夺取了锦州,但是北洋第二镇已经无力再战,不得不从前线退回到后方修整。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损失了近两万,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完整的师,而俄军也损失了3万人,库罗帕特金无法再对西面的中国军队视而不见了。
第442章 战争的新模式
锦州城内的俄军撤退时,青木宣纯正站在南山上观战,作为袁世凯组建北洋新军的主要支持者,日本顾问在北洋军中其实是相当活跃的,北洋第三镇实质上就是在日本顾问寺西秀武少佐的帮助下完成的编制工作。
虽然此前因为要保持日本的中立地位,在俄军向北京宣战时,日本顾问并没有参与前线的防御战,但也为北洋军的防御计划和后备师团的建立耗费了极大的力气。
随着日本加入到战争之后,这些北洋的日本顾问就迅速的参与到北洋对锦州的进攻作战中来了。老实说,袁世凯能够下定决心拿出北洋的根本来打这一仗,青木、寺西、坂西等人对袁世凯的积极劝说是分不开关系的。
不过青木宣纯很快就发现,虽然他们协助训练了北洋新军,可是在真正的战场上,北洋新军还是和国内的皇军没法比拟的。在演习中,北洋新军的操练或者能够和皇军不分上下,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上,北洋新军缺乏一种把战斗进行到底的意志。
北洋第二镇作为前锋向锦州发起进攻时,完全依赖于日本军官的谋划,但是在战场上第二镇却连连被俄军给击退,完全没能实现日本军官的作战计划。因为这一结果,日本军官和北洋将领之间终于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声音,日本人认为北洋将领太过注重保存自己的力量,北洋将领认为日本人是别人家的孩子死不完。
原本试图通过一场胜利和武汉分庭抗礼的北洋将领,到了最后还是重新转向支持武汉主导的作战模式中去了,丝毫没有了战前那种想要挑战武汉对作战主导权力挑战的欲望。
当然,对于北洋将领的抱怨,青木宣纯在嘴上不认可,其实心里还是能够理解的。长期的在华生活,实际上让他的思维方式更加的接近于中国人而不是日本式的。
他很清楚北洋新军是袁世凯在什么情况下组建起来的,这支军队可以说是袁世凯和北洋将领们的立身之本,没有这支军队就没有了袁世凯和这些北洋将领的权位。因此这样一支部队不管起什么名字,用什么新式武器或新式操法,其实都改变不了私军的本质。
这就意味着,袁世凯和北洋将领虽然想要通过战场上的胜利来提升北洋的话语权,但实际上是承受不了太大的损失的,因为私军是很难进行补充的。像皇军那样,只要一张明信片就能召来一名士兵的做法,北洋新军是做不到的,或者说即便可行,袁世凯也是没法完全信赖这样的军队的。
相比之下,真正能够承担起伤亡的,其实还是武汉统帅的军队。和皇军一样,武汉军队在自己的地方实现了义务兵役制,虽然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对天皇制国家的效忠体系,但是却通过土地改革让民众接受了义务兵役制。
事实上中国乡村的人力是相当富余的,在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后,许多家庭就有了生活上的希望,这个时候各个家庭自然是能接受交出一两个子女当兵来保证自己的土地所有权的。而武汉军队所提供的良好饮食和训练,又建立起了这些年轻人对于军队的归属感。
就像皇军中有许多乡村来的年轻人从军后才第一次吃饱了大米饭,武汉军队中大部分士兵也是在从军后第一次吃到了猪肉、白糖,甚至是巧克力和咖啡。武汉军队的伙食费用其实比皇军还要高上一倍,作为在本土作战的部队,他们显然吃的更好一些。
于是在战场上武汉军队和北洋新军的差距就不断的拉大了,武汉军队为了完成任务甚至能够忍受近30%的伤亡,北洋新军伤亡5%就已经撑不住了,而俄军大概到7%也就忍受不了,皇军则在效忠皇国的感召下,能够忍受10-15%的伤亡。
因此,锦州战役中中国军队的伤亡近4成是武汉军队所承受的,而在兵力总数上北洋军则是对方的三倍,这就意味着这场战争中武汉军队才是中国军队的脊梁骨,没有武汉军队顶在前面,俄军显然是不可能从锦州城中撤离的。
而在俄军从锦州城开始撤离后,武汉军队也就开始停下脚步进行修整了,连带着北洋各军对于追击俄军的脚步都放缓了下来。青木宣纯身边的部下们看着俄军毫无阻碍的撤退,一个个都显得很是不忿,有年青人更是出言不逊的说道:“此时冯国璋要是把军队全力压上去,就能把这些俄军完全的击垮,可他们居然就这么坐观俄军撤离,实在是太不可理喻了…”
看着远处俄军沿着铁路线缓缓离去,青木并不觉得北洋军全力压上就能轻易的击溃这支俄军。毕竟这支俄军并没有完全的丧失战斗意志,从他们交替撤退的布阵方式来看,想要彻底的在追击中击溃这支俄军,北洋军至少还需要付出1到2万人的伤亡,而这正是北洋军无法承受的代价。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北洋军全力出击击溃了当前的俄军,将会为皇军进攻奉天减轻压力,但是从中国人或北洋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还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此时把本钱都压上去,就为了留下俄军一支偏师显然是不划算的。
他站在山崖上瞧了半天,最后终于叹了口气道:“日后我国的对手看来是武汉而非北洋啊,一个大陆强权如果就此兴起,将是我们最大的不幸…”
站在青木身后的日本人一时都失语了,对于青木的判断他们并无不同的意见,在这场战争中武汉的表现实在是可圈可点,并不弱于皇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对于北洋新军他们简直了如指掌,但是对于武汉军队的了解却并不多,假如武汉真的掌握了中国的权力,那么确实是和俄军一样难缠的对手。
锦州之战的胜利,确实让袁世凯和北洋的声望大大的上升了,英国和美国的外交官都对其表示了祝贺,并表达了愿意进一步支持他掌握中国权力的意思。
但是面对这一战报上来的损失和花销,袁世凯差点就没晕过去,虽然现在北洋已经开始组建第七镇和第八镇,但他自认为的北洋班底其实只有第二镇和第四镇。这一仗几乎就把第二镇给打残了,冯国璋忍不住在电报中向他表示道“此战实乃北洋成军以来之第一大战,我军虽胜,可我北洋将士尸横遍野之惨状,职只觉凄惶…”
冯国璋在电文里如此煽情,其实就是拐着弯向袁世凯表示,这样的大战再打上两三次,今后就没有什么北洋军了。袁世凯看到电文的时候固然是伤心于北洋军之损失,但很快他就回过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