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对湖广的总人口,至少有0.25%的人口遭到了肃反委员会的打击,湖北地区的士绅地主几乎失去了一切权力,而湖南地区除了南部的山区外,北面的湖区平原地带再无敢冒出头来和劳工党争夺权力的开明士绅了。
这一次肃反,不仅让劳工党对于湖广地区的稳固了下来,更是把势力向河南、江西和四川扩张了出去。而各地的士绅地主,主要是江南地区的立宪派对劳工党在报纸上口诛笔伐外,湖广等地的士绅地主是完全的老实了下来,连个屁都不敢放了。
而在7月之前,湖广地区的士绅地主们还试图以民主和立宪为口号,要求工农兵委员会把权力交还给即将建立的国会,毕竟按照国外的规矩,只有国会才能代表人民,工农兵委员会既然声称自己是人民的代表,那么自然就应当服从人民真正选举出来的代表。
虽然袁世凯觉得这些立宪派士绅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们手中无拳无勇,居然就想空口白话的让劳工党交出权力,这不是与虎谋皮吗?而事实也果然验证了他的猜想,劳工党不仅没有交出权力,反手就把这些开明士绅狠狠教训了一顿。
对于劳工党的做法,袁世凯是相当欣赏的,这才是干大事的人该做的事。但这并不妨碍他发表几句同情开明士绅,支持民主的话语,虽然不能让劳工党受到什么伤害,至少也能坏一坏对方的名声。
自从劳工党在长江上炸沉了一艘日本军舰,并强行收回了俄国、日本的租借地后,劳工党的名声在国民心目中就有些好的不像话了。甚至北方一些知识分子也来劝说他,应当考虑收回俄国在天津的租借地,毕竟双方已经开战了么,大清完全有理由这么做。
但袁世凯终究不是劳工党,他不能干这样断了自己后路的事。毕竟劳工党到现在为止也还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压根就不必为中央的外交行为背书,而他就不一样了,除非他也和北京断绝关系,否则列强只会把他的行为视为北京政府的行为,谁让他现在是军机大臣兼直隶总督呢。
现在劳工党触怒了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共同的救国希望,就是民主救国论和国会立宪救国论,那就不要怪袁世凯落井下石了。而事实上,这也确实让袁世凯获得了不少支持,此前慈禧让满人让出了军机处的大权,由张之洞和袁世凯主持,这让清流派的领袖瞿鸿禨非常的不满。
清流派始终还是支持光绪帝的,但是在慈禧的压制下,也不得不伏低做小,但他们认为慈禧年纪已大,光绪帝迟早还是会掌握权力的。而在慈禧软禁光绪帝的期间,一度有废帝之念,虽然在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劝说下,慈禧熄了这个念头,但是清流派对于废帝一事还是相当的警惕。
在瞿鸿禨看来,随着李鸿章、刘坤一的先后去世,张之洞又被慈禧牵制在了京城,最终有能力参与废帝的实力派就只有控制着北洋新军的袁世凯了。
而因为戊戌变法一事,袁世凯和光绪之间已经是势不两立,所以袁世凯一定不会让光绪帝活着回到权力中心。这样一来,阻止袁世凯掌握中枢就成了清流的一个主要任务。慈禧让袁世凯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兼军机大臣,自然就引来了清流派的攻击。
但是清流派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力量,此前是靠着张之洞维持局面,现在则是指望一个不是正途出身的岑春煊撑着清流的场面。所谓清流,从来都是指进士出身的正直敢言之清官,即所谓的正途出身的官员,也就到了清末,靠着老子的恩荫入仕的岑春煊,都成了清流的中流砥柱了,也确实是相当可笑的一件事。
不过在晚清这样的大变局中,因为立宪派这种开明士绅的出现,连舆论上清流都不占有什么优势了。因为清流不会办报纸,也没有财力让报纸为自己说好话。但是立宪派则又是办报纸,又有财力让报纸倾向于自己说话,自然也就占据了原先清流掌握的舆论权。
当清流还在讲陈旧迂腐的忠君理念时,立宪派已经打起了富国强兵的旗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救国已经压倒了国内政治一切的观念,成为了最急的急务。
更何况,戊戌政变已经粉碎了忠君的基本伦理,因为清流压根没表现出什么忠君的行动,而是直接向慈禧屈服了,这种行为自然就戳破了忠君这面大旗。大家都知道忠君不过是这些官员挂在嘴边的谎言而已,实质上是有奶便是娘。
南方立宪派对于袁世凯的支持,自然就把清流攻击袁世凯的一些言论给抹去了。这对于袁世凯来说,自然是个好消息。假如能够再得到英国人的支持,那么北洋可谓是羽翼丰满了。因此对于唐绍仪带回的英国人的条件,他还是抱有极大的希望问唐,“少川,你觉得英国人给的条件怎么样?能接受吗?”
唐绍仪略一思考便对着袁世凯回道:“之前英国人拒绝和我们谈,只说要和西藏谈,这其实就是想要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可谓是居心叵测了。
但是这一次英国人和我们谈,明确了西藏的地位,甚至还把过去印度和西藏的分界线从山顶挪到了山腰,只是要求保证廓尔喀的独立,我认为这确实是诚意十足的谈判了。
当然,英国人肯做出这样大的让步,终究还是因为他们在印度遭到了湖北新军的打击,英国人觉得打下去已经不利于印度了,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让步。一旦印度的局势向着有利于英国人的方向发展,那么英国人也许又会收回这些让步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应当尽快和英国人达成和平协议,把两国边界确定下来。这样日后印度局势再有什么反复,至少我们可以拿着这份协议和英国人进行交涉了。”
袁世凯看着玻璃窗外从空中不断落下的雪花,思考了许久才犹豫的说道:“若是能够和英国人签署一份有关西藏边界的协议,杜绝了英国人对于西藏的贪念,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不可能越过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在印度和英国人争什么。
老实说,现在能够保住西藏、新疆、外蒙和满洲,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些地方要是丢失了一处,中原腹心之地可就完全暴露在列强的面前,那么我们不是沦为朝鲜就是印度的下场了。保住西藏的大部分形胜之地,至于边界线是在山顶或是在山腰,其实真的不算什么大问题。
可我就担心一件事,我们这边和英国人达成了协议,但武汉他不认账怎么办?我们又不能派人去印度把那些新军给抓回来。真要激起了武汉的逆反心理,直接宣布脱离大清,那么我们现在的局面就真的维持不下去了啊…”
第334章 袁世凯的大局观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