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88节(第4页/共5页)

;/p>

    这显然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科伦真科夫少将随即向后方要求获得更多的支援,或者准许他们撤退。他将这一次的进攻失败归咎于海军选择了错误的登陆点,这里距离丘陵地带太近且缺乏水源,而且没有码头可以装卸大炮。

    只不过,俄军的炮舰上并没有装备无线电,因此勇敢号不得不当起了传令兵的角色,它需要跑到60公里外的绥中地区登陆,告诉阿尼西莫夫将军,然后再向总督府发电请示。

    阿尼西莫夫将军拒绝了科伦真科夫少将撤退的请求,他认为少将应该带着自己的部队坚守在那里,他会带着部队去解救他的,而少将的存在也将会吸引中国军队的一部分注意力,为他的部队的进攻创造有力条件。

    阿尼西莫夫将军下这样的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科伦真科夫少将渡过了充满灾难性的一天时,阿尼西莫夫将军的部队则向前推进了3公里。在阿尼西莫夫将军看来,中国军队在高岭地区设立的前沿阵地差不多已经损失殆尽,所以只要第二天再发起一次进攻,他很快就能在山海关外和科伦真科夫少将汇合了,那么对方还撤退什么呢?

    当阿尼西莫夫将军和其部下抱着这种乐观情绪的时候,傅慈祥、张难先也正和冯国璋、张怀芝、王占元,鲍贵卿等北洋将领在前所召开军事会议,对今天的战事进行了检讨。

    老实说,北洋军对当前的打法并不适应,在他们看来,设立一条稳固的防线然后一步不退的战斗到失败这才是战斗,但是南军却主张不断的设立防线,最好每华里就设置一道,然后以迟滞敌人的前进速度为目标,在敌军将要攻下防线之前撤退到后一道防线中去。

    王占元就很不满的说道:“我觉得今天这个打法不对头,我们确实没死多少人,但俄军也没死多少人么,这样一路退下去,大家日后还能拼命吗?不拼命怎么打败俄国人?”

    鲍贵卿也支持了王占元的看法并说道:“现在俄军在我们侧后登陆,我们要么就先集中兵力吃掉这些在后方的俄军,要么就干脆撤回山海关去设防,在这里整天挖土,挖个半天最终还要让给俄国人,这不是白费力气么?

    要不然明日就和俄军拼命,南高岗山居高临下,是前所东面最近的高地,丢了南高岗就等于丢了前所,我们就得退到小蛇山和马蹄沟去。明日在这里打上一仗,输了再撤也算心甘情愿么。”

    冯国璋、张怀芝都没有出声只是看着傅慈祥,两人心里要比其他北洋将领明白,现在北洋军的底气其实就是这些湖北人撑起来的,平日里大家一口一个为大帅效死,但是到了战场上士兵们只会服从那些能带领他们获得胜利的人。

    俄军今天一边从正面发起进攻,一边还搞出了登陆战,若是只有北洋军自己,说不定早就垮下去了,但是因为有湖北新军守在后方,大家才算心里有点底,觉得湖北人应该不会丢下他们自己跑路,否则他们也不用在山海关拼命了。

    假如是换了北洋军自己人在山海关防御,那么他们还真未必能定下心来,毕竟坐观友军作战自己明哲保身的事,他们在义和团运动中已经干过一次了。面对没有什么根基的义和团或土匪,大家还能齐心协力,但是面对列强的军队,人心就未必都放在作战上了。

    傅慈祥瞧了一眼这些北洋将领,斟酌了一下语句后说道:“主动撤退和被敌军打退是两回事,前者至少建制完全,退下来稍事修整就能投入战斗,后者不经过一番大的整顿是无法再次投入战斗的。

    俄军在远东的兵力超过30万人,北洋六镇和毅军加起来也不到10万人,至于其他北方地区的军队只能维护地方治安而已。所以,我们要是和俄军拼命,其实不利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因此,和俄军作战,我们必须要保证建制完整,这样即便有了伤亡,也能很快补足缺额恢复战斗力,毕竟从人力上来说,我国的人口是俄国的三倍,只要我们能够动员起民众的力量,就没道理会输。但是动员起民众加入这场战争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必须要争取这个时间。

    我们想要在这场战争中击败俄国人,光凭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我想各位也应当了解这一点。因此,如何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就是关键。

    堑壕战对防御方有利,我们今天之所以没能干掉过多的俄军,是因为北洋军还不熟悉这样的战斗,而且我们修建的堑壕也不够完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战斗去学习堑壕战,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总结经验,而不是轻易的被敌人激怒,试图放手一搏…”

    冯国璋、张怀芝最终选择了支持傅慈祥,压制了军中一部分官兵的不满。层层设防其实就是把战争转为了一种土木工程的苦力活,这对于那些北洋军的老兵来说是相当不适应的,因为他们拿较好的待遇是因为战斗技能出色,不是干体力活出色,这是新兵刚入营时的受训项目。

    不过有着上官的压制,加上湖北新军三营的主张,这些老兵终究还是屈服了,老兵们用来威胁上司的伎俩不过是上战场不出力,但是有着湖北新军三营以为后盾,他们的威胁就大大的失色了。而新兵们显然更加服气刚刚取得胜利的湖北新军,而不是这些北洋军中的老前辈。

    北洋军上下统一了思想,加上俄军在山海关附近登陆的军队据说已经被围困于登陆点,因此这第二天的战斗就打的比前一日好看多了。正如王占元所言,南高岗山地势险要,足以遏制周边平地,因此这一天俄军对于南高岗山的进攻最为激烈,而北洋军也真正的发挥出了平日里训练的成果。

    俄军这一日在对南高岗山的进攻中足足损失了八百多人,最终还是北洋军于黄昏时分主动撤离,才令俄军占据了这座小山。

    这一天俄军足足打掉了3000多发炮弹,这也是俄军第一次在对中国军队的作战中执行了1904年野战条令,于战斗发起前进行一个小时的炮击,然后再发起白刃冲锋。北洋军的伤亡大多来自炮击,而俄国人的伤亡则来自马克沁机枪和迫击炮。

    经过了这样一天的战斗后,北洋军对于堑壕战的意见终于消失了,显然和俄军展开炮战是不明智的,哪怕俄军的运输力量受限,但也只是运输力量受限,不是弹药物资不足。俄军充分的证明了,哪怕是最弱的帝国主义,他也还是帝国主义。

    但是俄军的进攻也终于被迟滞了下来,正如傅慈祥所判断的那样,俄军也许能发动一次两次白刃战的决死冲锋,但不可能把这种士气一直保持下去,因为当时间线被拉长之后,参加白刃战的俄军士兵很快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一定会死,区别是今天还是明天,只要中国人继续抵抗下去。

    当俄军士兵出现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在发起冲锋时就没有第一、二天那种劲头了。而北洋军这边则渐渐开始习惯用堑壕隐藏自己的身体了,当他们意识到这场战争不会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