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搦战,只是派遣兵将轮番而出,开始频繁骚扰唐军水上粮道,采用游击战术,分成若干小股部队,此出彼入,不断偷袭。
鱼朝恩对于此种骚扰自是不放在心上,分别命令九大节度使轮流护粮,但亦只限于疲于奔命,对燕军无可奈何。
眼看唐军对小股部队骚扰已经习以为常,史思明便知决战时机已到。
因命李归仁驻军漳河以北,以牵制唐军主力;暗自精选五万骑兵,亲自带领,绕行上游东侧,强行冲入唐军阵营。
唐军以为史思明大军在北,此必又是小股游击人马,于是不以为意。
九大节度使虽然皆是久经战阵之将,但因不相统属,又恐擅自出兵得罪了监军大人,竟然无人前去围攻阻击这五万燕军骑兵。
史思明率五万骑兵如入无人之地,迅速冲垮唐军连营,致其阵型大乱。
东面正是郭子仪营盘,虽陡遭攻击吃亏,但郭子仪毕竟是天下名将,急忙组织反击,两军陷入胶着混战。
另外八大节度使闻听东营喊杀连天,知是燕军来袭,于是各出精锐,前来增援。
可煞作怪!便在此时,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天色昏暗如夜,沙暴扯天连地,士兵对面不能见人。此时旗号衣甲无法分辨,交战双方乱成一团,完全不分敌我,甚至自相残杀。
战够多时,沙尘稍息,郭子仪急令鸣金,先带领本部军退出战团,并命撤回河阳,以防史思明趁乱反扑洛阳。
唐军各部惨败,相继引还,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部未受折损。
史思明不敢穷追,带军退守沙河。邺城之战结束,唐军损失过半。
鱼朝恩为摆脱罪过,便向肃宗皇帝上疏,状告郭子仪临阵逃脱。
李亨念及郭子仪大功,亦难见罪,只得诏命撤其元帅之职,以李光弼取而代之。
双方大战,一胜一负,亦且各有折损。反倒是邺城之中安庆绪,未出一兵一卒,成为坐山观虎斗者。
大战结束,守城军将来报,唐朝及史思明大军皆撤,城外一片战后狼藉,无人清理。
安庆绪大喜道:尔等全军出城,速到战场上拣拾军资,休等史思明前来抢夺战利。
诸将闻言猛醒,急出邺城而来。大搜官军溃散之后遗留营地,果然得到大批粮食,并军需辎重堆积如山,不计其数,运回城中。
安庆绪命人盘查检点,回报所得之粮,足支城中军民食用半年有余。
既然有粮,安庆绪便高坐无忧,全忘了当初请求史思明出兵时,所许以帝位相让之诺。
史思明在滏阳驻兵多日,不见邺城中动静,遂派人入城,对安庆绪严词谴斥,责其背约,欲来发兵攻打。
安庆绪复又害怕,厚赏来使,另遣使与其同回滏阳,表示愿对史思明称臣。
史思明闻说称臣而非让位,不由大怒。略一思索,又换作一副笑脸,便回信安庆绪,说愿改称兄弟,且请安庆绪前来歃血立盟。
安庆绪览书,这才将一颗惊悚之心安放到肚里,感激莫名,便率其四弟及部下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来滏阳约盟。
史思明闻报安庆绪亲自前来,大笑出迎,与安庆绪携手揽腕,同入宝帐,设宴相待。
安庆绪见史思明如此,自是如沐春风,谈笑自若,复拿出旧日皇帝体态,颐指气使,飞杯传盏,逸兴横飞。
不料酒过三巡,史思明却将面目反转,立刻换了态度,喝令部下:与我拿下!
侍卫闻声而动,如狼似虎,将安氏兄弟及孙孝哲等随臣从席上踢倒掀翻,揪到帐下。
安庆绪此时方才清醒过来,哭求饶命。
史思明冷笑道:似你这弑父之贼,何必求活?我可看在往昔情份,饶你全尸便了。
乃命以毒酒灌下,赐死其五兄弟;将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推出帐外,全部处斩。
史思明既杀安庆绪,遂带兵进入邺城,收降安氏遗众,将城中守兵尽皆收为己有。然后留己子史朝义驻守邺城,自己率军返回范阳。
安庆绪临死时方悟,原来坐收渔利者并非自己,而是史思明。
字幕:唐乾元二年五月,史思明复其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
史思明既然称帝,遂下诏旨:立正妻辛氏为皇后,封世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
消息传至长安,肃宗李亨大为惊怒,始悔当初收复两京之际,只顾迎回太上皇,未曾及时调集诸路兵马,直捣范阳,殄灭余寇,复又养成贼势,至有今日。
镜头闪回,补叙唐明皇李隆基回銮之事。
唐肃宗至德二年,安禄山被杀,安庆绪出奔河北。李亨便遣使西去成都,迎接父皇玄宗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内,称太上皇。
玄宗虽然回銮,但亦知江山如昨,社稷非旧,于是不再过问政事,只在兴庆宫与大明宫间悠游,独自怀念往事,感伤贵妃。
此时贴身侍卫,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闲时陪伴娱乐。
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耿耿于怀,自从成都回来,即派人前去马嵬驿祭悼。后来又欲隆重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止,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
宦官从棺中得到贵妃香囊,归献玄宗。上皇将其珍藏于袖,随时观看把玩,以遣怀思。
又命画工描绘贵妃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每为欷歔。
上元元年,宦官李辅国恐高力士重新得势,为固恩宠,上奏肃宗: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屡谋不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