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7节(第2页/共5页)

英国不得不对湖广和两江的代表做出一定的让步,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的后手。

    英国公使萨道义对于满清政府现在处于一种极为失望的状态,英国人希望中国和俄国形成对立关系,但是慈禧和李鸿章对于俄国的亲近,使得英国在东亚的平衡陷入了困境。而日本的龟缩,使得英国一时也难以确定日俄对峙的局面是否会出现,那么英国就有必要在中国内部另外寻找一个能够取代满清政府的新力量,预备当满清政府垮台之后,这个新力量能够扛起同俄国对峙的责任来。

    虽然湖广和两江的代表表现出了亲德的姿态,但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德国距离中国实在太远,没有经过英国皇家海军的许可,德国在中国的利益其实都是空中楼阁而已。德国对于中国人的扶持,到最后很容易就会成为英国的成果。

    摆平了英国人之后,德国立刻就去找了俄国人进行交涉,德国和俄国之间的交涉就比较简单了,德国对于俄国在满洲和外蒙、新疆等地的领土要求并没有什么意见,所以德国也要求俄国不能阻止德国在关税和赔款上的建议。俄国人选择了接受。

    至于法国人,此时正不欲同德国进行冲突,因为俄国正在远东大肆扩张,这个时候挑起法德矛盾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至于奥匈帝国,在远东政策上一直都是跟随德国的。于是真正对谈判造成威胁的只有美国和日本了。

    德国和英国开始大肆报道美国的排华法案,而这些新闻也开始在中文报纸上进行了刊登,中国人的排外情绪再一次被引发了,不过这一次的目标是美国人,这让英国在仇恨度在中国下降了。

    第93章 变化三

    9月14日,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遇刺身亡,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接任美国总统,此时的美国因为垄断财团横行而使得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威廉·麦金莱被刺杀也同其试图恢复金银复本位制有关,这损害了许多东部银行家的利益。

    西奥多·罗斯福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控制了世界的欧洲列强,而是美国的垄断财团,假如不能把这些垄断财团拆分掉,那么美国总统就会成为垄断财团手中的傀儡,这使得他在外部开始寻求同欧洲列强妥协,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同垄断财团的斗争上。

    不过秉持大棒政策的西奥多·罗斯福并没有放弃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欧亚大陆的西段和中部都已经为欧洲列强所控制,只剩下了东部一个缺口,假如不能在东部获得一个立足点,那么美国就会被隔离在欧亚大陆事务之外,也就意味着美国将会成为一座孤岛。

    只是西奥多·罗斯福并不赞成威廉·麦金莱让财团控制对华外交政策的方式,美国财团的对华外交理念,正让美国成为英国的跟班。比如在这一次的义和团事件中,美国人调动了在亚洲能调动的最大力量,但是在对华谈判中却并没有获得多少发言权,哪怕是奥匈帝国在谈判中的意见也比美国人的意见更有影响力,美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重申门户开放,各国利益共沾。

    但是美国的这种对华外交政策,正激起中国民众的敌视,认为美国正试图联合列强瓜分中国。西奥多·罗斯福认为有必要修正对华外交政策,一方面要缓和中国民众对于美国的不满,毕竟美国现在根本没有多少力量可以用于东亚;另一方面则是专注于巴拿马运河工程的推进。

    威廉·麦金莱总统是一个扩张主义者,除了推动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并吞并了夏威夷群岛之后,对于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问题也非常的重视。因此在他任上,就开始同英国就开发巴拿马运河展开了多次协商。

    美、英两国曾于1850年签订《克莱顿–布尔沃条约》,规定两国都不得谋取和享有在中美洲地峡建造两洋运河的独占的管理权和控制权,运河将由两国平等使用。

    该项条约原本是美国抵制英国单独控制中美洲通往太平洋运河而达成的,不过到了18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实力已经不需要采用条约抵抗英国在中美洲的扩张了,该条约反而限制住了美国在中美洲扩张势力的企图。

    于是1900年2月5日,美国人找英国人重签了《海–庞斯福特条约》,让美国获得了在中美洲开凿运河的权力。只是布尔战争让英国人的虚弱暴露了出来,美国人觉得自己让步太大,于是又在参议院否决了该条约,开始重新和英国人谈判,谋求美国对中美洲运河的单独管理权。

    在威廉·麦金莱被刺杀之前,该项条约的进展也相当的顺利,英国人因为布尔战争迟迟不能结束而大丢脸面,加上欧洲均衡也有失去控制的风险,英国人终于同意废除1850年条约,但是要求美国开凿的运河对各国统一开放,不得独占该运河的通航权。

    美国人虽然已经预备向英国人妥协,但是出于对英国人秉性的怀疑,西奥多·罗斯福认为有必要让运河路线经过的巴拿马地区从哥伦比亚独立出来,加入或接受美国控制,这条运河才不会被英国人给搞砸了。而这条运河也被西奥多·罗斯福视为美国通往东亚的关键,只有当这条运河建成,美国才有资格和欧洲列强谈论东亚问题。

    10月初,西奥多·罗斯福指示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在对华谈判中让步,但要尽量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美国的退让,让这场延续了一年的和平谈判迅速的走向了尾声。

    日本人很惊讶的发现,德国人根本就没有和自己沟通的欲望,所谓的列强一致原则,实质上成为了欧洲列强一致原则,说的更明白一些,其实是英德俄法一致。只要这四个大国达成了一致,那么公使团就达成了一致,其他各国根本就没有质疑的余地。

    伊藤博文内阁虽然恼火,但是却对此却毫无办法,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是日本试图走独立外交必然要遇到的问题。英国人正用这种方式警告日本,没有了英国为日本主持公道,那么日本所谓的进入列强圈子就是个笑话。

    外务省的官僚们对于日本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再一次产生了怀疑,认为日本还是需要获得欧洲列强的支持才能在外交上有所作为的声音再一次大了起来。

    不过就在日本外交官们对伊藤的外交政策提出质疑时,李鸿章却又向日本提出示好的方案,表示日本若是能够支持谈判早日签署,那么清政府将会在其他方面补偿日本。

    李鸿章的作为,不仅仅是为了让谈判早日通过,其实也是清政府意识到无力让俄国退让后,试图拉拢日本一起对抗俄国。对于日本人来说,李鸿章的行为简直是不可理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