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7节(第1页/共5页)

    穆默于是说道:“根据贵国在此次排外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我国政府认为14亿金马克的赔偿并不是一个让贵国政府难以接受的数字。”

    看到李鸿章想要说点什么,穆默于是又说道:“当然,我们也考虑到贵国东南各省在此次拳乱事件中并没有参与,始终保持的对外国人友好的态度,因此我国政府认为,关于赔款问题还是可以进行协商,比如削减25%或20%的数额,这并不是不可能之事。”

    李鸿章听了这话顿时松了口气,连连感谢道:“贵使若是能够支持我国在赔款问题上进行协商,那么我国必然不会忘记贵国的宽宏大度…”

    听完了李鸿章的恭维,穆默并没有做出多少感动,而是向着李鸿章说道:“但是,要让我国在赔款问题上帮助贵国,那么贵国至少也该表明一下对于德国的友谊。”

    听到德国公使近乎赤裸裸的明示,李鸿章一下就想起了关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几项建议,他虽然觉得有些为难,关于设立中央银行一事,不仅国内意见不统一,俄国、英国、法国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让李鸿章对于设立中央银行一事也是相当的为难,生怕这将会变成又一顶卖国帽子。

    看着李鸿章的搪塞之语,穆默也终于感到了不耐烦,于是便向着李鸿章说道:“假如阁下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么我建议,让湖广总督和两江总督派出代表参加谈判。又或者,阁下就尽快在拳乱协定上签字,也免了大家的麻烦。”

    这一次和德国公使的谈话,让李鸿章意识到德国人已经倾向于张之洞的意见,继续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推脱,不仅将会让张之洞和刘坤一更加的敌视自己,也会使得德国人在谈判中制造更多的障碍。

    李鸿章此时的外交政策,是亲近俄国以平衡各国的压迫,主要是抵抗日本对于大陆的野心。在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就意识到,大清不仅打不过欧洲列强,甚至连身边的日本都打不过了。占据了朝鲜半岛的日本,对于中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所以他才希望引入俄国的力量来平衡日本的压力。

    只不过李鸿章没有预料到,俄国人的胃口比日本更大,不仅借助修建铁路的机会把势力侵入了满洲地区,更是要借助此次拳乱占住满洲不肯走了。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已经完全的失去了外交方向,他现在不过就是在维持局面,等待着列强自己争出个高低,然后负责签字而已。

    如果不是东南督抚和士绅的反对,李鸿章对于此次同各国谈判其实是没有任何对策的,唯一的目标就是保住慈禧的地位,不能让慈禧倒台,换成对淮系已经成为仇敌的光绪帝上台,那么淮系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现在东南督抚和士绅的一顿乱拳,虽然大大的坏了他的名声,却也在列强之间打出了一条缝隙。这个时候他也知道,如果能够安抚住德国,那么这场谈判就还有一些挽回的余地。

    因为现在德国在联军中的地位有些超然,不仅得到了俄国、奥匈帝国的支持,日本和美国对德国也没有交恶的意思,至于英国和法国对于德国的态度则是不对抗的立场。虽然英国依旧主导着联军谈判的方向,但是德国的态度却决定着谈判是否能够达成。

    远在西安的慈禧对于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的请示,只是表达了对于联军什么时候从北京撤兵的关注,并表示,只要联军能够尽快从北京撤兵,那么对于洋人的要求不妨先答应了再说,以待大清推行新政自强后,再图后计。

    对于慈禧的这种言论,李鸿章也知道不过是随口说说,后计肯定是没有的,但是让洋人先退兵的急切心思是肯定有的。毕竟两宫不回銮,那么朝廷就不能称之为朝廷。

    慈禧需要回到北京,才能重新掌握这个国家,而为此付出一些代价,慈禧是不会介意的,毕竟这是爱新觉罗的家产,多一点少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就算是他李鸿章的名声,对于慈禧来说也是可以付出的代价而已。

    李鸿章于是顺水推舟,以政务处的名义,通知刘坤一、张之洞两总督派出代表入京参加谈判,以定东南赔偿之问题。

    8月底,张之洞派出了陶森甲、田邦璇等人作为代表,刘坤一则派出了张謇、汤寿潜、唐才常等人为代表。9月初,双方在京城汇合,两边先进行了私下的交换意见,最终就办理中央银行、关税的制定等问题提出了十九条意见,向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进行了陈述。

    奕劻自然是不肯承担责任的,只是让李鸿章负责同列强交涉,李鸿章便让陶森甲、田邦璇去同德国公使交涉这十九条意见。李鸿章看过这十九条意见,认为这十九条意见虽然有利于中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因此他想要看一看德国人的反应是什么。

    德国人对这十九条意见的反应可谓是积极的很,让李鸿章都跌破了眼镜。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他也无法再阻止东南督抚对于这场对外谈判的干涉了,只能静观其变。

    德国人对于十九条意见的支持,因为他们得到了想要得到的一切,中国的市场和对于中国金融的控制权力,条约中没法体现出来的这些内容,中国人亲自送到了德国人的手中。

    在和中国人进行沟通完毕之后,德国公使穆默在公使团的会议中正式提出了削减赔款总额和对关税进行重新整理的建议。

    对于削减赔款总额这一条来说,英国和美国都是持赞成意见的,因为英、美、日三国商品占有了中国进口商品价值的70%左右,过高的赔款将会损害英美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至于日本,此时还没有真正理解贸易和赔款之间复杂的经济联系,因此试图什么好处都想拿到手。

    至于对关税进行重新整理一事,同样遭到了英美日三国的反对,对于俄国、法国和其他国家来说,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关税、盐税抵押权给谁的问题,因为中国人提出建立中央银行之后,等于有了一个统一结算的金融机构,这就让他们很难把本国的银行推向中国。

    德国人和中国人首先找上了英国人,就获得英国的支持进行了三方会谈。中国方面主要是以陶森甲、田邦璇、唐才常、张謇、汤寿潜五人为代表,最终以德国让出了部分订单,中国方面表示在关税上依旧支持英国人担任总税务司,和制定不损害英国利益的关税为条件,换取了英国人的松口。

    主要是英国也不希望远东的局势再混乱下去了,俄国在远东咄咄逼人的势态,和东南民众表现出的对于俄国不满的姿态,让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