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上《功夫》电影的特效水平,恰到好处,即便是以后特效进步,花费更多的钱,观影体验未必有《功夫》那么好。
好的电影,就是这种扬长避短,把各种长处都发挥出来,然后,达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极致。
差的电影,即便是投资很多钱,最终还是有很多问题,好评和差评都一样多,这种情况是导演偏科,以及过度的自信不够知己知彼,避免自己的短板。”
“回头,你们要是投资小成本电影,可以拉上我们中影。”韩三平很感兴趣的说道。
“当然欢迎了!”麦小玲顺势推荐说道,“《重生回到十年前》第二部已经在筹拍了,预算准备提到600万,不知道,中影愿意参与投资吗?”
“可以啊!可以参与投200万!”韩三平很是爽快。
“那到时候,希望还是一步可以双赢的合作。”麦小玲对于能拉到投资,还是颇为激动的。
作为一个导演出身的管理者,韩三平主要爱好就是看电影,以及扶持国内电影票房市场的发展。
中影作为央企里面专门做电影市场的,不仅仅是电影投资、制作、后期、院线发行、媒体宣发等等,都是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
几乎绝大部分内地发行的电影,不太可能不在中影的渠道发行。
因为,中影渠道此时涵盖了国内的影院的半壁江山。
即便是以后中影的份额不断的降低,也还是头把交椅。
因为中影具备全产业链优势,发行一些电影也能给中影带来利润,所以,对于好电影一直是伯乐的态度。
但是国内电影市场的各种经验不足,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过去的票房市场规模小,不够商业化,也很难练出一批能懂市场的商业化的导演。
像是张艺谋等人,其实对商业化也仅仅是通了一点点,不算真正的掌握了商业大片的精髓,就这样的导演,指望其撑起国产商业大片的旗帜,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以后随着国产电影逐渐发展,各种题材都出现了一大批的真正意义上的精良制作的大片,张艺谋等人也成了牛夫人了。
但就现在而言,国内电影的制作水平甚至低于港片导演。
港片众所周知,格局比较小,很难撑起大场面大格局。
国内目前别说大格局了,就是拍小成本的商业片的导演,数量其实还是奇缺的。
其实,大部分优秀的导演是被发现,而不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
有大量的作品进行上映,等到市场验证出,某某电影确实不错,某某导演有点东西,渐渐的就可以给这些证明了能力的导演或剧组成员,更多的机会。
一个导演厉害不厉害,不是理论厉害不厉害,也不是同行的认同,而是,市场检验出来的票房成绩。
在票房市场持续的摸爬滚打,只要市场在,人才是可以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