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每到春夏之交,这高约数丈、笔一般直的楠树,枝柯盘郁,绿荫如盖,荫覆亩许方圆。
人经其下,披襟迎风,烦暑一祛,所以又有木凉伞的名称。
可惜这时已届冬初,享不着这样清福了。
孙振把山中古迹对国蕤谈说,国蕤越听越有趣。
便问道:“爹爹虽在江湖上多年,巴山还是初到,怎么就知道得这般详细?莫非从前来过?”
孙振道:“你这孩子,一天只顾拿刀动剑,跳高纵远,在自给你预备了那么多的书,你也不看。我无论到哪一处去,对于那一处地方的民情风土,名胜形势,总要设法明了。我所说的,一半是你周叔父所说,一半是从巴山县志上看来的。人只要肯留心,什么都可以知道,这又何足为奇呢?”
二人且行且说,一会儿工夫便到了华岩堠。
这时日已中午,孙振觉着腹中饥饿。国蕤便把带来的干粮取出,正要去寻水源,舀点泉水来就着吃。
孙振忙道:“无须。此地离山下只有十五里,好在今晚是住在城里,何苦有现成福不享?我听你周叔父说,离此不远有一个解脱庵,那里素斋甚好,我们何妨去饱饱口福?”
说罢,带着国蕤又往前走了不远,便到了解脱坡。
坡的右边,果然有一座小庵,梵呗之声隐隐随风吹到。
走近庵前一看,只见两扇庵门紧闭。
孙振轻轻叩了两下。庵门开处,出来一个年老佛婆。
孙振对她说明来意,老佛婆便引孙振父女去到禅堂落座,送上两盏清茶,便到里面去了。
不多一会,唪经声停歇,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尼姑。
互相问过姓名法号之后,孙振便说游山饥渴,意欲在她香积厨内扰一顿素斋。
那尼姑名唤广慧,闻言答道:“李施主,不瞒你说,这解脱庵昔日本是我师兄广明参修之所,虽不富足,尚有几顷山田竹园,她又做得一手的好素斋,历年朝山的居士,都喜欢到此地来用一点素斋。谁想她在上月圆寂后,被两个师侄将庙产偷卖与地方上一些痞棍。后来被我知道,不愿将这一所清净佛地凭空葬送,才赶到此间将这座小庵盘顶过来,只是那已经售出去的庙产无力赎回。现在小庵十分清苦,施主如不嫌草率,我便叫小徒英男作两碗素面来,与施主用可好?”
孙振见广慧谈吐明朗,相貌清奇,二目神光内敛,知是世外高人,连忙躬身施谢。
广慧便唤佛婆传话下去。
又对孙振道:“女公子一身仙骨,只是眉心这两粒红痣生得煞气太重。异日得志,千万要多存几分慈悲之心,休忘本性,便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
孙振便请广慧指点国蕤的迷途及自己将来结果。
广慧道:“施主本是佛门弟子,令嫒不久也将得遇机缘。贫尼仅就相法上略知一二,在施主面前献丑,哪里知道甚么前因后果呢?”
孙振仍是再三求教,广慧只用言语支吾,不肯明言。
一会,有一个蓄发小女孩,从后面端了两大碗素面汤出来。
孙振父女正在腹中饥饿,再加上那两碗素面是用笋片、松仁、香菌作成,清香适口,二人吃得非常之香。
吃完之后,那小女孩端上漱口水。
国蕤见她生得面容秀美,目如朗星,身材和自己差不多高下,十分羡爱,不住用两目去打量。
那小女孩见国蕤一派秀眉英风,姿容绝世,也不住用目朝国蕤观看。
二人都是惺惺惜惺惺,心中有了默契。
孙振见国蕤这般景况,不等女儿说话,便问广慧道:“这位小师父法号怎么称呼?这般打扮,想是带发修行的了。”
广慧闻言,叹道:“她也是命多磨劫。出世不满三年,家庭便遭奇冤惨祸,被贫尼带入空门。因为她虽然生具夙根,可惜不是空门中人,并且她身上背着血海奇冤,早晚还要前去报仇,所以不曾与她落发。她原姓余,英男的名字是贫尼所取。也同令媛本有一番因果,不过此时尚不是时候。现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