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露拉一头雾水:“怎么了?”
康曼德咳嗽两声:“有另一个帝国的第六集团军覆灭在另一群红脑壳手里,所以这是个......吉兆。”
阿芙乐尔带着满意的表情继续说:“保民军现在有两把刷子,从上到下都有点本事。考虑到他们尽可能发扬火力,避免部队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连最后消灭负隅顽抗都是靠机械化部队。我看交换比五比一都是保民军伤亡大了。”
塔露拉露出了怀疑的表情:“当真?”
康曼德反问:“不然呢?这边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帝国军急着找突破口就中招了。他们建立了登陆场,但62师挡住了他们进一步发展胜利的尝试。而第5集团军控制住反击的力度和速度,给敌人‘这里可能获得进展’的假象,所以帝国军就向这里投入了大量增援和炮兵。
“等敌军增援部队也开始成规模投入战斗,陷在了激烈的战场上难以脱身时,这边再投入预备队,集中压倒性的技术、兵力、火力优势先打残敌人的炮兵和后续增援,把过岸的敌人彻底孤立,然后再集中力量压倒负隅顽抗的敌人。所以,乌萨斯第六集团军把一整个步兵师成建制送给了我们了。
“敌人攻击时跨河冲山不说,他们那点炮火啃不动完善的堑壕和坑道系统;等到我们反击时,敌人炮兵又被保民军新投入的炮兵彻底压制。你盘算盘算:敌人被限制在狭小的登陆场里,被我军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没有炮兵和空中支援,也来不及转入防御态势构筑工事,反装甲主力是76野战炮客串,步兵只有反坦克枪和燃烧瓶。他们被得到周密火力掩护的成群T-55和BMP-2创碎不是很正常吗?交换比悬殊不是很正常吗?”
“......很正常。”塔露拉最后悠悠地回答。
阿芙乐尔简单地做了总结:“乌萨斯帝国体量大,整合运动体量小。我军一个师的人数相当于敌人一点五个师,但我军一个师需要对付敌人三个师!但我们有技术和物质优势,所以整体形成了暂时僵持的局势。而且,保民军还凭借技术优势掌握着主动权。”
康曼德接口:“所以,保民军的困境,不在前线。”
**
自哥萨克这个群体形成以来,他们的“桀骜不驯”、“难以征服”就声名远扬。而这帮家伙的独立性也确实有着坚实的支撑——随便哪个村庄,男人们都能编组成一个乃至数个连队,自备步枪、马刀、甚至战马和马鞍。
整合运动能一路打到这里,在长时间以内让这些“靠着战争带来的荣誉获得土地,又靠着战争的荣耀回报沙皇陛下的恩惠”的刺头暂时不掀起浪花,是靠着各种各样的手段。
军事上当然问题最小。整合运动的正规军能从正面把皇帝大军锤得满地找牙,让其不得不得逃到顿河以东;后方守备部队在各处交通要点建立火力基地作为依托,同时在顿河流域的己方控制区里大建急造军路,投入了相当多的摩托化部队甚至航空兵用来收拾在广大荒野里游荡的匪帮。
对游荡在保民军后方的哥萨克匪帮与帝国军分队而言,遇上那些四六八轮之类跑得飞快还能无视步枪子弹的装甲车极为要命;更要命的是马上就有飞机过来在自己头上按着脑袋狠炸......
当然,只有军事力量是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的。
骇人听闻的小股叛匪、通敌平民虐杀己方指战员当然是事实,但是那是处在敌我拉锯、双方对峙的区域,必须是己方控制区离战线较近的地区。只有那样,才能“保证”帝国军方面较为有效地偷运人员物资支持红区里的叛乱分子,“保证”保民军在忙于一线作战的同时难以回头扫荡地方匪帮和与之合作的哥萨克头目。
而到了离前线至少五十公里的后方,虽然依然有着大量游击队和私藏武器的平民,但保民军就能腾出手来解决问题。
虽说这里的大部分家庭都有男人跟着帝国军退走了,但保民军依然靠着灵活而有力的手腕勉强保持着正常环境:哥萨克们抢劫强*奸虐俘等等的作风顶风臭十里,也想当然地以己度人,准备看保民军占领的那些村庄燃起冲天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