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1979戏梦人生完结 > 正文 第30章侠之大者

正文 第30章侠之大者(第1页/共2页)

    <b></b>只用了一首歌的时间,林钊华就定下来要用钟山这首曲子。

    作为整个剧团为数不多懂点音乐的人,冯勤光荣的承担了扒谱子和做伴奏的任务。

    于是乎,这首低配男声版《清平调》就这么出现在了1979年的初夏。

    一切敲定的时候,看着在根据自己哼的曲调扒谱子的冯勤,钟山忽然没来由地想,会不会现在邓丽君也会“忽然心中一紧,感觉气运被夺”?

    实际上这首歌在邓丽君的歌曲序列里属于从来没有公开发表的,直至她去世时也只是一个存档多年的小样。

    然而这舒缓的曲风和李白的词确实相得益彰,颇有一种盛世风华的无限风情。

    难得能过一把作曲瘾的冯勤忙得风风火火,林钊华则是带着演员们集中开始各种片段的合成。

    对于话剧排练来说,合成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前面都是演员各自对台词,排练每一个段落,导演可以随时喊停,调整细节问题,等到合成的时候,就是一幕一幕整个一口气进行排演了。

    先是演员在排练场进行总排练,然后就是登上剧场,把所有的声光电效果全部附加在一起,让演出呈现出最终的姿态。

    这种过程,不仅仅是演员,更需要舞台、灯光、音乐、美术所有人员的配合,约等于六神合体。

    而片段合成排练,大约就相当于机甲们还没开始合体的阶段,要先把每一部分都调整好。

    到了这个阶段,抓的都是细节,导演、演员们愈发忙碌,钟山反而清闲了起来。

    毕竟编剧的工作主要在前期,到了合成,那真就是端着茶杯看戏。

    不过说实话,这帮人艺的演员演起戏来确实能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哪怕刚刚摸着门道的杨立辛,面对“异禀”这么一个串场角色,也是拿出12分的力气,每天无休止的跟每一个演员对词,讨论动作、节奏。

    所以钟山这段时间的基本工作就是上午在编剧办公室埋头写《夕照街》,下午跑去排练室查看最新的合成效果,协助做一些小改动。

    喝茶看戏的时候,他偶尔也会开个小差,惦记一下自己那个《黄河大侠》的下落。

    已经邮寄了一个多星期了,按说《故事会》编辑部怎么也该收到了吧?

    ……

    此时的沪上,绍兴路。

    梧桐树荫影下,这条不算宽阔的马路上,吴复兴蹬着自行车穿过斑驳的树影,快到门口时就早早抬腿下来。

    他双手扶车把,浑身的重量压在单脚踩着的自行车踏板上,如同骑车溜车的倒放。

    这是他喜欢的游戏,就是要试试最后剩下的这些动能是否可以把自己正好送到门口。

    约等于人肉冰壶玩法。

    今天他掌握得非常完美,不仅溜得格外轻松,车子的动能还正正好好把他送到了门口传达。

    他所到达的地方,是一幢三层红砖小洋楼,门口悬挂着74号的门牌。

    在门牌下面,一个硕大的铜牌标识着它一个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沪上文艺出版社、故事会编辑部。

    停好车子,吴复兴钻进传达室,抱着一大摞信件就往编辑部办公室走去。

    推开门,他跟正在忙碌着抄写稿件的的何成伟打了个招呼。

    “忙呢?”

    “嗯。”

    “他们呢?”

    “出去了。”

    “哦。”

    无比简洁的对话结束,吴复兴径直走到自己的办公桌上把信件放下。

    编辑部的办公室虽然文件物品堆叠如山,实际并不算大。

    虽然如今《故事会》已经是相当有名的期刊,但实际上编辑部除却编辑室主任何成伟和自己这个副主任,一共只有八个人。

    这其中还包含一个美工和两个负责发行的编辑。

    实际负责刊物内容的,就五个人。

    所幸目前《故事会》还是双月刊,虽然人少,但加上吴复兴和何成伟,两个月出一期还勉强够用。

    不过勉强够用的结果就是,自己这个副主编也要负责处理投稿审查——其余的编辑大多都在各处搜集整理文本内容呢。

    对于《故事会》来说,这年头的来稿能用的实在是太少。

    《故事会》是个走群众路线的刊物,换句话说就是通俗,而且刊如其名,要求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描写上大白话一些也无所谓,反正都是给老百姓看。

    这种定位,带来的好处就是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