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工业区的完整性,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核心矛盾,就在于谁赢了谁就能能掌握西欧地区的工业中心。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那么法国东北部的工业区和该地的钢铁原料联合起来就能压倒德国的西部工业区,从而让法国在德国西部占据工业上的优势。
当然,德国和法国此时还没有意识到,钢铁时代即将结束,信息时代和石油时代就要来临了,因此双方所争夺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价值上会不断下跌,反倒是中东地区的价值会不断上升。
正因为德国人还不清楚这一点,所以便认为德法矛盾无法妥协,那么在战争必然爆发的情况下,拉动中国加入这场战争,显然是有利于德国的。德国军方在考虑再三后,决定向劳工党出售合成氨工厂,但并不打算转移技术。
此时的合成氨工业化规模并不大,一套合成氨设备也就能够年产1000-1500吨,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国来说,这种技术确实是高端科技了,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农业产量将会通过工业技术的发展引来新的增长点,而不再单纯的依赖开荒扩大面积增加产量了。
12月中旬,随着武汉军队进入苏州,浙江政府向武汉派出代表,表示服从新国会的命令,不再接受北京的命令。浙江在满清垮台后就一直倾向于革命,只不过浙江地区也还是存在着不少保守势力,所以该省一直在革命和反革命之间摇摆不定。
不过随着武汉军近乎全取江苏后,浙江的革命派终于占据了上风,凭借着大通学堂的关系,浙江的开明士绅再一次转向了革命派,以避免战火蔓延到省内。太平天国之后,人口大量减少的浙江地区就对省内开战没啥兴趣了,特别是杭州的商绅,坚决反对把杭州变成战场,谁强就支持谁统治杭州。
武汉的兵力出现在上海外围后,武汉政权在沙基惨案中的立场开始变得明确起来,首先劳工党认为沙基惨案的全部责任在列强而非游行群众,因此列强需要对惨案做出道歉,对死难群众进行赔偿,并要求收回沙面租界,并收回全部的治外法权和重新修约。
武汉政权建立之后,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几乎废除了外国人的特权,但并没有在文字上加以确认,也就是说列强在华特权还是受到条约保护的,而北京是承认这一点的。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领导的国务会议进行的换约,几乎是全盘接收了满清和各国达成的协议。
而这一次,田均一等劳工党高层已经决定,不再接受列强和满清达成的不平等条约,并指出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团体在沙基惨案上的立场背叛了中国人民。
武汉劳工党在外交上的强硬,正令列强失去对中国问题的干涉能力,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武力威胁,一种就是外交干涉,前者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前用的最多,但是在八国联军撤离中国之后,列强就不大愿意使用直接的武力了,因为成本太大。
列强喜欢用武力干涉的前提,就和这一次的沙基惨案一样,拿着先进的武器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在这种绝对的武力优势下,只要极少的代价就能获得超出预期的收益,自然没有列强不喜欢武力干涉的。但八国联军入侵华北虽然获得了胜利,可是面对华北民众自发的抵抗下,联军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自然也就不愿意搞什么武力干涉了。
正如林信义所评论的,这一次的沙基惨案并不是列强政府所主导的行动,而是列强驻外人员的一种习惯性,他们过去在殖民地从来都是惯于用这样的优势武力解决反抗问题的,自然没有去考虑之后中国人是否有能力报复的问题。
但是英法政府是很清楚的,他们现在没有能力在远东和中国开战,哪怕劳工党还没有成为中国的执政党,但是英法也没有这个力量在东方对抗能够组织起几十个师的劳工党,他们只能利用日本的武力进行威胁,然后谋求外交解决问题。
当然,英法政府想要的外交解决,不是向劳工党屈服,而是要求劳工党作为中国的新政权接受英法制定的远东秩序,那么他们就可以不追究中国人破坏条约冲撞租界的行为。
英法拉拢日本政府对武汉施以战争威胁,算是给北京打了一针鸡血,毕竟在北洋将领看来,列强在外交上和武汉的不妥协,必然会引发列强对中国内战的干涉,这是他们过去在满清不断经历过的历史,洋人可是从来不害怕威胁的,只会用武力来粉碎此种威胁。
但是,沙基惨案的爆发和北洋在立场上偏向列强的行为,激怒了北洋军中的一部分进步青年,行军到德州的第二十师官兵与12月20日宣布中立,不再接受北京命令和南军交战。二十师官兵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收回外国利权,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德州兵变进一步摧毁了北洋军和南军交战的信心,冯国璋很快就向北京发电,表示前线官兵请求停战,反对列强干涉,战争已经打不下去了,如果北洋试图和列强合作对抗南军,恐怕会酿成军队全面的混乱。
袁世凯当然不能放弃和列强的合作,和武汉方面的接触,劳工党提出的条件让他难以接受,劳工党要求他下野不说,还要对北洋进行全面的改组,这和投降有什么区别?所以列强就是北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不可能同意按照劳工党的要求谈和的。
袁世凯一边派人去说服二十师官兵取消兵变,一边调动第五师一部去平息20师的叛乱,但是第五师刚穿过黄河走到阳信就停下脚步,通电表示支持20师官兵的主张,退出内战。
虽然靳云鹏并不信任郑士琦,但是郑士琦在第五师官兵中有着极大的声望,在平息20师兵变这样的内部斗争中,郑士琦显然更能组织第五师官兵倒向20师兵变官兵,所以他还把自己的亲信张树元安排进了讨伐部队。
只是,在北洋军前线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张树元又怎么敢继续跳出来和不想打下去的官兵作对。20师之所以在德州发动兵变,也是不想南下参战,负责就不会行军到德州才宣布兵变了,第五师官兵同样对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抱希望,都觉得打下去不过是找死,还不如和20师一样退出战争宣布中立呢。
更何况靳云鹏担任第五师师长,有好处都是自己的亲信,他拿着军饷去放高利贷,到是让自家发财了,可是第五师的官兵享受到啥好处了?靳云鹏从穷苦小贩变成了家乡的大地主,他弟弟也当了军官,确实是出人头地了,可是这种出人头地是靠着喝兵血发家的,第五师官兵怎么肯为靳云鹏一家去死。
靳云鹏也不是特例,北洋师长拿着军饷放高利贷,然后拖欠军饷已经是习以为常,大家几乎都是这么发家的,就算是号称清廉的段祺瑞,名下也有北京的钱庄春华茂和天津的商号春芝茂,这些本钱一样出自军饷。
北洋军在战场上能打赢时,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但是既然战场上都打输了,就别指望下面的人给师长们卖命了。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