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无主,而患无心。 有心者,虽微必振;无心者,虽强必亡。” 信尚未封,门外侍从急报:“将军终南山猎户送来一人,自称曾服侍刘氏旧宅多年,携物求见” 沈田子霍然起身:“带进来。” 片刻,一名白发佝偻的老仆被引入,双膝跪地,颤声道:“老奴苟延至今,只为完成少主遗愿。”说着,捧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 沈田子接过,开启。内藏三物: 其一,是一枚玉佩,半块龙纹,与当年刘义康腰间所佩相符; 其二,是一册日记,封面题囚居录,字迹确系刘义康手书; 其三,是一幅折叠极小的绢画,展开后竟是建康宫城地形图,标注多处暗门、水道、禁军轮值时辰,边缘密密麻麻写满小字:
“若有人欲起事迎我,切记不可攻正门。东华门外井下有旧地道,通太后寝殿后墙。夜半三更,守卒换防之际,可由宦官服饰混入。但 万勿流血。若伤一人无辜,宁可不成。” 沈田子呼吸骤停。这哪里是复辟图谋分明是一个被软禁的少年,在孤独中反复推演千百遍的逃生之策,却又一次次自我否定。他不是不想回来,而是怕回来带来杀戮。 他猛地翻开囚居释,逐页细读。 起初只是日常记载:某日读孟子,某夜闻雨思乡,某晨见燕子筑巢于檐下,为之欣喜。 后渐沉重: “三月十七,宫婢小荷因私递食物予我,被杖毙于庭。血流过门槛,流入我的屋子。我舔了指尖上的血,咸的,温的。她说她弟弟曾受我赈济活命。原来善良也会害人。” “五月廿九,梦关中大旱,百姓啃树皮。我奔走呼号,无人听我。惊醒,枕巾尽湿。窗外月明如霜,照我孤影如囚。” “冬月初八,使者来赐衣。新制锦袍,金线绣龙。我拒不受。曰:我不是皇子,是罪人。使者冷笑:那你为何还活着我答:因为你们不敢杀一个孩子。但你们错了我不是孩子,我是记忆。只要有人记得我做过的事,你们就永远关不住真相。” “元嘉九年腊月三十,除夕。宫中歌舞升平。我独坐窗前,剪了一只纸鸢,画上面孔,写上名字,烧了。灰烬随风而去。我想,或许有一片会飘回渭水岸边。” 最后一页,墨迹凌乱,似仓促写下: “若此书得见天日,请转告沈将军: 我从未怨你擒我。 你若不胜,关中将陷于战火; 我若不死,天下永无宁日。 唯有我退,方可换十年太平。 请继续修渠,办学,减税。 若有一日,百姓不再需要少主归来, 那便是我真正的胜利。 义康 绝笔” 沈田子伏案痛哭,老泪纵横。三十年戎马生涯,斩将夺旗无数,从未如此刻般无力。他终于懂得,那个十二岁的对手,早在被押离关中的那一刻,就已经选择了另一种胜利以退让成全民生,以沉默守护理想。 次日,他召集所有属吏,宣布三件事: “第一,自即日起,关中全面推行幼学普惠制,凡七岁以上孩童,无论贫富男女,皆可入乡塾免费读书,教材以屯田策水利图为基础,增补实务之学。” “第二,设立少主奖田五百顷,收成专用于资助孤贫学子赴京赶考。” “第三,重修义康渠,在渠首立无名碑,不刻功臣,不记岁月,只镌八个大字: 心系苍生,即是王者。” 命令下达之日,恰逢春分。雷声隐隐,自东南而来。百姓奔走相告,争相前往渠首观碑。有识字者读出碑文,顿时泣不成声。孩童们围着石碑奔跑嬉戏,不知其重,却本能地摘花置其前。 而在遥远的建康,一座荒废多年的旧宅院内,蛛网密布,梁木腐朽。忽有一夜,风雨大作,一道闪电劈中院中老槐,轰然断裂。翌日清晨,邻居发现树根之下露出一角石板,撬开一看,竟是一座微型陵墓,内置骨灰坛一只,坛上贴纸条: “此处安息者,非逆贼,非庶人,乃关中之主也。 生于元兴二年,卒于元嘉七年。 年十五。 愿后世读史者,莫以成败论英雄。” 消息传开,民间私谥“悯王”,然无人敢公开祭祀。唯每年清明,总有一匿名者在宅前摆放一束野麦花,风吹不散。 十年后,元嘉二十年,北魏南侵,兵临淮水。朝中大臣束手无策,新帝无奈启用一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年轻御史,此人出身关中,姓李名承恩,乃当年“贤良方正”之一。 他在殿上直言:“破敌不在坚城利炮,而在民心向背。请准我回乡募兵,以关中子弟守江淮” 皇帝问:“卿何以保其效忠” 李承恩取怀中旧书呈上,正是屯田策抄本。 “因我们从小读一个人写的书长大。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让百姓活得有尊严。” 三月之内,关中应征者逾万人,自带干粮,不扰地方。战事结束,李承恩官至尚书左丞,仍布衣素食。有人问他志向,他指着西方说:“我只想让那条渠,再延长一百里。” 又三十年,隋文帝开皇初年,天下一统。史官修宋书,至“刘义康传”时争议不休。宰相杨素览稿后批曰: “此子虽悖逆,然其所行近乎仁政。宜列载记,不入叛臣。附录其策论全文,并注明: 此策后为多代所采,惠及亿兆黎元。” 而在西北边陲,一支商队穿越戈壁,夜宿沙丘。篝火旁,老商人为孙儿讲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十二岁就成了王。他没有金盔银甲,只有两样东西一颗心,一张图。他用这颗心暖了千万人,用这张图救了无数命。后来他消失了,可他的渠还在流,他的书还在教,他的名字还在人们嘴里悄悄传。” 孩童问:“爷爷,他是神仙吗” 老人摇头:“他是人,只是一个不肯低头的人。” 风起,火星四溅,如星河坠地。 远方,敦煌书院的钟声悠悠响起,穿透千年黄沙,仿佛仍在回应那一面残破却永不坠落的旗帜。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