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如酥贵如油,元宵节后的紫禁城内,宫灯仍未摘去,依旧保留着几分过节的气息。
四朝老臣朱燮元打着油纸伞,孤独地走在内廷的青石板路上。以往他进内廷,都会有宦官接引,这一次却任由他自己在内廷之中穿行...
风雪未歇,辽南城内却已悄然生变。
官田将立于城楼之上,望着远处辽东方向,心中思绪翻涌。他虽已下令加强辽北边境巡逻,但直觉告诉他,事情远未结束。阿济格、多铎皆非庸才,尤其是多铎,虽年少却极富谋略,若真与林丹汗联手,辽东局势恐将再度动荡。
“大人。”李参军再次登城,神色凝重,“辽东急报,沈将军在赫图阿拉城外设伏,成功击溃建奴一支残部,然战后清点敌军,发现阿济格、多铎并未在其中。”
官田将眉头紧锁:“也就是说,他们已经逃了?”
“正是。”李参军点头,“且据斥候回报,建奴残部正向西北方撤退,极有可能绕道科尔沁,直奔察哈尔。”
“林丹汗……”官田将低声喃喃,随即沉声道,“传我军令,立即加派斥候,沿辽北至察哈尔一线布防,务必掌握敌军动向。同时,急报沈将军,命其务必加强辽东西部防线,防止建奴与蒙古合流。”
“是!”李参军抱拳应命,转身疾步下城。
官田将望着风雪中隐约可见的辽东山脉,心中隐隐作痛。他知道,建奴虽败,但尚未亡,若让他们在蒙古站稳脚跟,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
……
辽东前线,赫图阿拉城外。
沈寿岳立于战马之上,望着眼前一片狼藉的战场。敌军尸体横陈,血迹在雪地上凝结成块,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沈将军。”副将策马奔来,“敌军溃散,但阿济格、多铎并未现身,属下怀疑他们已率部西逃。”
沈寿岳点了点头,目光沉静如水:“传我军令,各营不得松懈,继续清剿残敌。同时,派遣信使前往辽南,请求官大人尽快调拨粮草与援军。”
副将迟疑道:“将军,我军连战连捷,士卒已疲惫不堪,是否该休整一二?”
沈寿岳冷冷道:“敌人未灭,岂能休整?若让阿济格、多铎与林丹汗联合,辽东将再无宁日。”
副将肃然抱拳:“末将领命!”
沈寿岳望着远方,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不安。他虽击溃了建奴主力,但真正的大敌,或许才刚刚开始蠢蠢欲动。
……
辽南城内,官田将正召集辽南诸将议事。
“诸位。”他目光扫过众人,“如今辽东战事未稳,建奴残部极有可能与蒙古联合反扑。我意加强辽北防线,以防敌军突袭。”
“大人。”一名将领起身道,“辽南兵力本就不足,若再分兵辽北,恐怕辽南防务将更加空虚。”
“我明白。”官田将淡淡一笑,“但辽北若失,辽南亦难保。诸位皆知,辽北乃辽南屏障,若敌军从辽北南下,辽南将无险可守。”
另一名将领皱眉道:“可若敌军从辽东正面进攻,我军岂非两面受敌?”
“正因如此,我已下令加强辽东西侧防线,并派遣密探前往蒙古,监视林丹汗动向。”官田将缓缓道,“如今,我军虽处劣势,但只要部署得当,未必不能守。”
众将沉默片刻,最终纷纷抱拳:“属下愿听大人调遣!”
官田将微微颔首:“很好。即日起,辽南各营加强戒备,严防敌军突袭。同时,调拨五百精兵前往辽北,协助沈将军稳定局势。”
“是!”诸将齐声应命。
……
数日后,辽北前线。
五百辽南精兵在陈大勇率领下抵达辽东西侧防线,与沈寿岳部汇合。
“沈将军。”陈大勇抱拳,“辽南官大人命属下率五百精兵前来支援,还请将军调遣。”
沈寿岳上前一步,拱手道:“多谢官大人厚爱,辽东战事未稳,正需援军。”
他随即下令:“陈将军率部驻守辽北关隘,严密监视敌军动向。若发现敌军踪迹,即刻回报。”
陈大勇抱拳应命:“属下遵命!”
沈寿岳望着陈大勇离去的背影,心中稍安。他深知,若无辽南支援,辽东战线恐难支撑太久。
然而,就在他下令加强辽北防务的同时,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一场阴谋正悄然酝酿。
……
察哈尔王帐,灯火通明。
阿济格、多铎二人身披风雪,跪于林丹汗面前。
“林丹汗。”阿济格抬起头,目光阴冷,“建奴虽败,但未亡。若蒙汗愿与我等联手,共击辽东,待我等夺回辽东后,必以黄金万两、良马千匹相赠。”
林丹汗沉吟不语。
多铎上前一步,低声道:“林丹汗,你我皆知,大明虽强,但内忧外患不断。若此时出兵辽东,趁其立足未稳,必可大获全胜。届时,辽东之地,可与蒙古共享。”
林丹汗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却仍未表态。
阿济格继续道:“林丹汗,你曾败于大明之手,此仇未报。如今,正是雪耻之时。”
林丹汗终于开口:“若我出兵,你们能给我什么保证?”
阿济格取出一枚金印,递上:“此乃建奴国印,若林丹汗助我等夺回辽东,此印即归蒙汗所有。”
林丹汗接过金印,目光闪烁,最终缓缓点头:“好,我答应你们。”
……
辽南城头,风雪依旧。
官田将立于城楼之上,望着远方,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寒意。
“大人。”李参军快步走来,“辽北急报,林丹汗已与建奴残部达成协议,即将出兵辽东。”
官田将神色不变,缓缓道:“果然如此。”
他沉声道:“传我军令,立即加派斥候,密切监视蒙古动向。同时,派遣信使前往京师,请求朝廷增援辽东。”
“是!”李参军抱拳应命。
风雪中,辽南城外的明军士气高昂,却不知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逼近。
……
京师,紫禁城。
崇祯皇帝端坐于乾清宫中,手中拿着辽南急报,神色凝重。
“辽东战事未平,蒙古竟又蠢蠢欲动?”他低声喃喃,随即沉声道,“传兵部尚书陈新甲、兵部侍郎王永吉入宫议事。”
“是!”太监应命而去。
片刻后,陈新甲、王永吉二人入殿,跪地参拜。
“臣陈新甲叩见陛下。”
“臣王永吉叩见陛下。”
崇祯皇帝抬眼望向二人,沉声道:“辽东战事未稳,蒙古与建奴联合,欲反扑辽东。朕欲增兵辽东,二卿以为如何?”
陈新甲沉吟片刻,道:“陛下,辽东战事连年,耗费巨大,若再增兵,恐怕国库难以支撑。”
王永吉则道:“陛下,辽东乃大明边疆重地,若失,则京师危矣。臣以为,应立即增兵辽东,以防敌军南下。”
崇祯皇帝沉思良久,最终缓缓道:“传朕旨意,命兵部立即调拨三万援军,前往辽东,协助沈寿岳、官田将稳固防线。”
“是!”陈新甲、王永吉齐声应命。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