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完结 > 全部章节 62. 第 62 章 赵主任:脑补要命

全部章节 62. 第 62 章 赵主任:脑补要命(第2页/共5页)

:“咱大队建成了,效果也好,有这一门手艺,还能赚其他大队的钱,我也觉得大有可为。”

    至于打井……

    平原打井只要几米,但想用来灌溉,还得在旱季保持水位,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要请人来勘测合适的位置,要人工挖,严谨点儿再砌个石墙……

    费用可能比水车还要高。

    “要不一切从简?”

    赵新山三人看向赵柯,眼里有疑问:还能怎么从简?

    赵柯咳了一声,“能者多劳,让知青们想办法勘测,再定个期限,施施压,勘测的钱就省了。人工咱们自己出,只要不影响灌溉,其他的以后再说,粗糙一点儿,也没什么……”

    赵新山三人对视,只要能省钱……出点儿力倒是好说。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大队要不要再开些荒地?”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七十年代妇女主任》62.第62章赵主任:脑补要命

    许副队长迟疑,“这么多事儿,人手有些紧缺了,大伙已经辛苦两个多月,很久没有好好休息过……”

    赵柯钢笔轻轻点着笔记本。

    全靠人力,就是会这样。

    最重要的是,现在大家还没看到切实的收益,劳累肯定会使积极性不断下降。

    赵新山对种地更看重,“如果明年能再买两头牛,也不是不能开荒。”

    赵柯更敢想,“万一可以有手扶拖拉机呢?”

    赵村儿大队能有吗?

    年轻人都这么大胆想,他们这些老家伙犹豫啥?

    赵新山咬牙道:“那就开!”

    而眼下,路得一步一步走,活儿得一步一步干。

    开完会,赵柯就去给知青们发布了任务——三天时间,测出井眼。

    知青们欢聚一堂,抓耳挠腮。

    邓海信:“测井眼怎么测?”

    他们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各种运动,教书的不认真,读书的不上心,很多下乡青年说是知识青年,真到用的时候,根本倒腾不出几滴墨。

    苏丽梅犯愁,“要用的是地理知识不?现学来得及不?好烦呐”

    咋学?从哪儿学?他们根本没有渠道。

    刘兴学尝试着说:“按照大队的要求,旱季也要有水,尽量避开田地,得先找洼地吧?”

    庄兰也仔细思考,发言:“比较湿润的地方,草长得茂盛,是不是地下水更多?”

    有道理。

    邓海信和苏丽梅点头。

    “那怎么试验呢?总不能看中地方就挖,很费时费力的。”

    苏丽梅说完,其他三人相对无言。

    庄兰有些不情愿地说:“咱们要不要问问傅知青?”

    刘兴学否决:“他跟林知青要搞水车,咱们要是这点儿事儿都去问他,显得咱们这些知青都不如他似的。”

    苏丽梅觉得,不如就不如,也没啥,傅知青确实知识面更广,但其他三个人看起来都不太乐意问傅知青,她只能随着。

    庄兰又提议:“那还有顾校长和吴老师、唐知青呢,大家集思广益,肯定能想到合适的办法。”

    请教这三个老知青,大家心态就比较平和,都投了同意票。

    只有三天时间,他们不能耽搁,准备现在就去问。

    四个人起身,刘兴学看向屋子:“方静呢?用不用叫她?”

    苏丽梅撇撇嘴,“刚才开会,她就说她太累了,难受,不参加,还叫什么啊。”

    硬拖是拖不动的,四个人就没再管方静。

    女知青屋里,方静躺在炕上,骂了一句:“蠢得给人打白工。”

    而顾校长他们三个老知青确实更有生活经验,也给四人提供了一些帮助和建议。

    没有工具的情况下,测试土地是否足够潮湿,只能用一些笨方法。

    四个人裁了几张报纸,沿着田地走,找到低洼草木茂盛的地方,薅掉草,放上报纸,拿葫芦瓢一扣,等一晚上之后,哪里湿得最厉害,就证明土壤比较湿润。

    他们想得很好,然而第二天一早一去查看,东面那片地的葫芦瓢愣是丢了两个,原地只留下两张湿漉漉的报纸。

    知青们:“……”

    苏丽梅想骂两句,又忍住了,气愤地说:“我要告诉赵主任!”

    庄兰拿起报纸,“这是露水打湿的吧?好像不准。”

    好在另外两片地的葫芦瓢没有丢失,报纸的潮湿度也能看出点差别,也算有收获。

    苏丽梅还是气不过,就找到赵柯家去告状。

    赵柯:“……”

    一路过看见俩葫芦瓢,顺手捡走,确实很符合赵村儿社员勤俭持家的作风。

    赵柯答应苏丽梅会帮他们找水瓢,又提醒她:“你们下回再弄啥,记得做个记号,我让社员们不乱碰。”

    苏丽梅很怀疑,“我们做记号,不会把我们记号拿走吗?”

    她说的是布条,麻绳之类的记号。

    赵柯:“……灵活点儿,你们可以钉个木牌,写上字,我会提醒的。”

    苏丽梅思考着答应,“行。”

    几分钟后,赵柯到大队办公室,打开大队喇叭,喊话:“谁这么勤快,把人知青放在地头的葫芦瓢捡走了?知青们给咱大队测井眼呢,听见了赶紧还回去。”

    赵柯重复了三遍,才关掉喇叭。

    大队各处,大家听到喇叭声儿,全都在讨论葫芦瓢咋测井眼。

    这玩意儿不要钱,捡到的真就是看见了顺手捡走,听到喇叭,就给知青拿回去了。

    还有妇女好信儿,一人揣一个家里多余的葫芦瓢结伴儿送到知青点,打听是咋回事儿。

    知青们本来肚子里都存着几分气,一下子收获好多葫芦瓢,又有点儿手足无措。

    他们是在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